今年短缺药品近2000个,国务院出手大力整治!

  这些临床急需药物一旦不能保持正常供应,无疑会对整个产业上下游的资金链造成重大影响,也牵连着无数个患者家庭的日常生活,关系着全社会最基本的幸福指数。

  但,总有不法商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将原本低价的紧缺药通过非法途径流向“黑市”哄抬价格,一盒仅售7.8元的治疗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在“黑市”就能被炒到4000多元。

  事实上,“短缺药”乱象频发,也获得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就在上个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中,共13次提及短缺药,可见政府部门已高度关注的“短缺药”乱象。

  在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上,笔者用“短缺”进行站内搜索发现,关于药品短缺的信息从该网站开通两年以来就有相关信息191条。

  从已发布的1-5月份《短缺药品监测结果快报及附件》整理资料来看,全国城市公立医院短缺药品监测岗哨涉及的短缺药品近2000个,而去年同期涉及的短缺药品数量仅为860个,可见各级机构对短缺药品重视程度的提高,短缺药品的监测力度大大提高。

  从短缺药品涉及的时间范围来看,有218个药品连续5个月出现在短缺监测报告中(药品详单可翻至文末查阅),有254个药品至少在5个月中的4个月监测到到短缺,有3个月短缺的药品数量304个,还有近1200个药品又1-2个月监测到短缺

  一般认为成本高、利润低、生产厂家少是“救命药”短缺的直接原因,并且具有较高的普遍性,此外还有部分药品如鱼精蛋白生产的原料供应具有季节性,可能会出现季节性短缺。

  当前,药品定价主要是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基本药物全国零售指导价格,在保持生产企业合理盈利的基础上压缩不合理营销费用。加之医改的深入,药占比、药价管控措施不断加码,因此价格低、需求量大的药物往往竞争激烈。甚至有些药厂为中标,恶意压低价格,但又因中标价太低,无利润空间,放弃生产。

  短缺药品中有不少药品是低价药品。从安徽省医药集采平台曾经发布《关于调查核实有关药品采购供应及生产库存等情况的通知》所列的204个临床短缺药品中有66个是《第一批国家低价药品目录》内品种。

  此外,在药品最高零售限价政策取消、药品分类采购、医保支付价、医院二次议价等价格形成机制的背景下,客观导致价格信号出现更加不稳定是情况,不利于药品企业生产。

  我国尚未建立起短缺药品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机制。虽然早在2011年就有相关专业人士提倡建议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平台和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但是到目前仍未成型,相关临床应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更是无从谈起。

  目前,各省市大多是各自为政,根据本省内医疗机构的反馈初步列举短缺药品名单,但是大多情况下并未采取行之有效的联动机制,效果较差。

  如某上市药企(下简称甲公司)是国内专业药用辅料生产企业之一,并且是国内少数几家拥有新型青霉素类抗生素磺苄西林钠原料药和成品药注册批件的企业之一。

  其在2017年发布公告,称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证监会决定对甲公司进行立案稽查。

  同时,甲公司上游企业(下简称乙公司)也是一家上市公司,同样是从事抗生素原料药及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然而,两家看似竞争对手的企业,因为利益关系却意外悄然地走到了一起,联合垄断市场,造成市场短缺之后提价,获取高额利润,然后两家企业分成。

  事实上,从国务院此次发布的《意见》来看,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短缺药品解决问题,关注程度之高空前,并且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办法。可见,随着后续的落实,短缺用药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其实,早在去年底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已发布过《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价格行为指南》(下简称“《指南》”),《指南》对短缺药品以及上游原料药进行垄断价格的界定,并明确规定了8种“禁止”的价格垄断行为

  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推动短缺药品和原料药价格过快、过高上涨,扰乱市场价格秩序;

  除生产自用外,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超出正常存储数量或者存储周期,大量囤积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发生异常波动的短缺药品和原料药,推动短缺药品和原料药价格过快、过高上涨,经价格主管部门告诫仍继续囤积;

  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相互串通,操纵短缺药品和原料药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合法权益;

  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持续和解决药品短缺问题的各项政策的逐步推进和落实,我国短缺药品问题有望逐步解决。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壹周深读 对话吴尊友!中国高校沦为艾滋病重灾区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