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新闻爆料《中国艾滋病患暴增,高校沦为重灾区》,该文章引用来自“第五届艾滋病学术大会”的数据,并分析指出,造成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可怕增长态势的原因,主要为取消艾滋病人/感染者(以下简称,HIV/AIDS病例)入境限制、大学生不洁性行为等,特别警告中国女大学生有感染艾滋病风险的问题。
针对这一报道中所涉及的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尊友教授接受了搜狐健康的采访,他告诉搜狐健康,大学生艾滋病患病率近三年已趋于平稳,暴增一词使用不准确;性传播的确已成为大学生艾滋病传播主要传播途径,亟需干预;重点入境人员HIV/AIDS情况监测力度不减;相对于留学生,我国校园学生男男同性的不安全性行为,反而是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的重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年04月28日转载新华社报道《世卫组织欢迎中国取消对患艾滋病外国人入境限制》,有人说这一举措导致更多国外艾滋病感染者入境。对此,吴尊友认为,并没有数据可以证明,输入性艾滋病病例或感染病例,与中国近年诊断报告艾滋病感染人数相关。
艾滋病与呼吸道传染病不同,它的传播途径清晰,你与艾滋病患者/感染者日常接触,如果没有性接触、血液接触,是不会传染的。加之对于重点人群,我国出入境管理局的监测一直也没有放松,因此,取消外国人入境限制引发我国艾滋病上升这个理由还缺乏数据支持。
吴尊友还谈到,据他了解的数据,前往中国的留学生,除了在国家留学生管理相关部门报备身体健康情况外,且这些情况中国各地CDC也是掌控的。数据显示,如果检测有100个外国人艾滋病感染者,其中的95%属于在中缅边境、中越边境地区跨境活动的边民,真正进入内陆地区的还不到5%。

“没有筛查就不会发现。”在我们的艾滋病防控体系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在2007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筛查得到广泛推广,因此2007年后有一个阶段这个数据是陡然上升的。这能说明什么?说明暴增吗?需要看具体数据。
从2007年到2015年,全国每年报告学生感染者人数分别是:234,482,658, 794,1074,1387,1607,2552, 3236例,确实是增长的,由于基数小,增长幅度确实很大。而2016年、2017年分别是 3052例和 3077例,未见上升。
近五年学生艾滋病病例数占全国报告总数的比例,在2.1%—3.1%,比较稳定。但吴尊友也强调,虽然不能说校园是艾滋病疫情重灾区,虽然近两年未见学生疫情持续上升,但每年新诊断3000多例学生艾滋病感染人数,仍然是不能接受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对于新发现HIV/AIDS病例数据的解读,吴尊友认为,专业防控人员是有发言权的。据疾控系统掌握的数据而言,2015年至2017年,15—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这个数据是趋于平稳的,且还略微有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中国15—24岁的青年中,过去十年新发现的HIV/AIDS病例,从2008年的8354例上升到2017年的16307例,其中,青年学生占比从2008年的5.8%上升到2017年的18.9%。
如何解读这个上升?吴尊友谈到,这组数据说明中国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率/患病率确实有上升。这主要就是前面提到的学生感染者人数,在前些年时基数较小。同时,我们还有一组全国总体检测和发现感染者数据,需要与这组数据一起来配合着看,再作解读。那就是全国艾滋病筛查数、筛查出来的阳性率。
我们看到,随着艾滋病筛查总人数的大幅度攀升,我们的阳性发现数量虽然也看似上升,但用阳性人数除以检测人数得到的检测阳性比例却是在下降的。比如说,2008年我国报告艾滋病感染者5.6万人,2017年报告13.5万人,看上去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增加很多。再看检测人数,2008年检测4503万人次,而2017年检测20000万人次。用发现的感染者人数除以检测人次数,则有检测阳性比例2008年12.5/万,2017年6.8/万。所以结合这个数据,我们分析认为,中国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率/发病率还处于控制范围、且平稳。
而且数据中,我们看到,青年人,不包括青年学生的数据,一直是很大的病例基础数。“猛地一看数据,觉得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被感染了,其实你看,大学生和青年人的数据是分开的。学校以外的年轻人病例则是青年中艾滋病感染的最主要受害者。在2008—2015年期间,学生感染人数上升是伴随校外青年疫情上升而上升。2015—2017年,校外青年学生疫情不再上升,学生疫情也就出现相对稳定。”
2015年波峰时,校外青年感染13750例,学生感染者3236例;2016年校外青年13657例,学生3053例;2017年校外青年13230例,学生3077例。

对于中国大学生,更该关心的防艾问题是,近年来艾滋病感染人群主要是男大学生,吴尊友指出,女大学生感染人数从2010年至今的数据,一直都比较稳定,波动在每年50至60例之间。男大学生主要因为男男同性性行为导致感染,因此男同是我们关注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的重点。
“而且行为的改变是一个传播学难题,我们需要更多去分析行为形成的原因,在什么阶段可以正确干预,以及有效干预,才可能去改变一个人的性行为习惯。”吴尊友强调。
预防艾滋病,干预性行为,不能等到一个人的世界观已经成熟、个人生活方式形成,或可能要从娃娃抓起了!在最近一次中国CDC的艾滋病防控策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呼吁,性传播已经成为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的主要渠道,进入大学后再做性行为干预已经晚啦。
“女同不会造成艾滋病传播,但男同非常危险。”吴尊友谈到目前的干预手段时说,我们主要在大学校园中,做同伴教育,事实上,相当比例的所谓“男男同性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而是一种“时尚观念”在作祟,有的实际上仅仅是为了生理欲望发泄。同伴影响就是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危险环境、远离危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