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市场上的「无糖」、「低糖」食品越来越多了。「无糖」、「低糖」这些字样,通常被放在在食品包装的正面,用极尽美化突出的设计,再加上诱人的广告语,成为商品的一大买点。
但是,人们愉快地享用这类产品的时候,会发现它们还是甜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无糖、少糖的食物,还保持着令人满意的甜味呢? 因为,其中添加了甜味剂。

除了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糖醇类甜味剂和各种糖之外,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常会在包装上的配料表中看到,其中添加了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三氯蔗糖、糖精钠、纽甜、甜叶菊苷……等很多非糖甜味剂。这些甜味剂完全不含有热量,给我们带来“充分享受甜蜜的同时完全不用担心长胖”的美好憧憬。
几十年来,中国人肥胖的增长速度仿佛一下从绿皮车换成了高铁,而甜食甜饮料促进肥胖的作用已经铁证如山。公共卫生学者苦口婆心劝导公众要减少添加糖的摄入,然而多数人依旧无法克制对甜食的嗜好。
强迫自己克制嗜甜的本性,是件需要毅力的事情。继续吃甜食而不长胖,有没有可能?这种大众需求,给甜味剂带来了宽阔的生存空间。
甚至有研究表明,即使相比于毫无热量的水,甜味剂也有明显优势:在习惯甜味的人群中,甜味剂可以降低缺少甜味带来的痛苦,让减肥计划得到更好的实施。
上面提到的这些,都是短期的实验室研究,并且参与实验的人都有控制饮食减肥的意识。虽然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精巧,有说服力,但推演到现实生活中,梦幻的泡泡还是一戳就破。
大部分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食用甜味剂与较高的体重相关。换句话说,吃较多甜味剂的人比不吃的人更胖。
当然,相关不代表因果,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活中吃甜味剂一定会让人长胖。因为,这里面还可能包含了各种「混杂」和「偏倚」,

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一辈子吃热量精准的食谱,生活中充满令人眼花缭乱的美食和狂轰乱炸的食品广告,有众人狂欢的party,也有独自寂寞时对零食饮料的放纵。
逼迫自己吃一两个月的低热量食谱,多数人都能做到,因为再艰苦也会过去;长期保持体重,则需要一步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远离营养价值低的各种甜食饮料,而且愉快地坚持一辈子。
而且,即便用甜味剂来替代糖,食物也未必能拥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比如说,蛋糕饼干即便是无糖的,也会含有大量的精白淀粉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保健成分都严重不足,减肥的时候并不值得吃。
甜味剂真的和肥胖有关?很可能。《美国临床营养学》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它似乎悄悄地动了我们的胰岛素。
研究者招募了体重指数(BMI)在正常范围内,平时较少摄入「非营养型甜味剂」的健康成年男女,平均每天摄入130mg的三氯蔗糖,连续14天。这个量,按平均体重来说,只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每天三氯蔗糖每日可接受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的15%,是很安全的。
(这里要解释一下,除去各种真正的糖,以及糖醇,其他不含热量的甜味剂,就是「非营养型甜味剂」。也许你不太爱听,但凡是含有热量的,都被叫做「营养型甜味剂」。三氯蔗糖也叫做「蔗糖素」,商品名叫做「Splenda」。它之所以被商家宠爱,是因为它的甜味很正,和蔗糖,也就是日常吃的白糖,几乎是一样的。)
在实验结束时,对照组受试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中位数是2.8%。但是,摄入三氯蔗糖的受试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中位数为17.7%!服用三氯蔗糖造成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比值比(odds ratio, OR)为5.34。用大白话说,摄入三氯蔗糖,和不用这种甜味剂相比,造成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风险更大。

此前也有研究发现,如果在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前服用三氯蔗糖,血糖和胰岛素浓度都会出现上升。而在另一组试验中,让受试者持续一周服用100%ADI剂量的糖精,7人中有4人出现血糖浓度上升。
为什么甜味剂里不含糖,却会让胰岛素浓度上升呢?科学家猜测,这与分布在人体各处的甜味受体相关。
大家都知道,人类的口腔中有甜味受体。当糖或甜味剂与受体结合,并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相关区域时,我们就有了甜的感觉。事实上,在其他身体部位同样存在甜味受体,比如胰腺和小肠中。甜味剂同样能激活胰腺和小肠中的甜味受体。
人类虽然有几十万年的进化经验,但却从来没有「体验」过能与甜味受体结合,却不是糖,也不能提供热量的怪家伙——甜味剂。胰腺和小肠抱持着长期进化而来的惯性思维,一旦感知到了甜味,就以为有大量的糖涌入了身体,于是开始加快分泌胰岛素和GLP-1。
这就让胰岛素受体非常困惑了。它明明准备好加快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了,结果并没看到多少葡萄糖进入体内。就像我们熟悉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后造成王朝覆灭的故事一样,胰岛素受体屡屡被戏弄之后,对胰岛素的响应也开始变得迟钝——结局就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了。胰岛素水平升高,脂肪分解减少,合成增加,就容易造成肥胖。
研究者推测,除此之外,甜味剂还可能通过加快肠道对葡萄糖的转运、改变肠道菌群组成等方式来影响糖代谢。这些猜测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一些验证,但还没有得到充分确认。
总之,看似不含糖、无热量的甜味剂,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却调戏了固有的胰岛素作用机制,从而带来肥胖和糖尿病的隐患。
这部分人突然完全戒掉糖,可能引起身心的强烈不适。偶尔想吃甜,但又不想摄入热量时,享用少量甜味剂的甜食,是对甜瘾的偶尔安抚。但是,对于平时对糖并不痴恋的人来说,完全不要因为相信甜味剂可以帮助减肥,就放心摄入「无糖」、「少糖」的甜食。

对大部分人来说,使用水果和水果干来享用甜味,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在获得甜味享受的同时,也能摄入其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同时,因为水果有天然的细胞结构,其中的糖分释放较慢,对血糖的冲击也没有添加糖那么剧烈。
比如说打豆浆时加入红枣肉,而不是加白糖;又比如说,喝无糖酸奶时不放糖,而加入一些芒果丁来平衡酸味。
目前的研究证据未发现甜味剂增加癌症风险。虽然研究提示经常摄入甜味剂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但偶尔使用还是无需担心的。
总之,甜味剂这种东西,并不是让我们放心享用甜食甜饮料的安心神物。研究者已经初步找到了它通过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而促肥的可能路径,抓住了它的狐狸尾巴。
如果你有严重的糖瘾,暂时无法戒除心瘾,那么偶尔食用甜味剂来帮助你逐步摆脱糖瘾,帮助你走上健康饮食之路,也是一个可行的帮助。但一定要注意,不要沦为甜味剂的奴隶,更不要因为广告中宣称「无糖」、「低糖」,就放心吃那些高度加工食品和甜食甜饮料,因为用甜味剂来替代糖,通常并不能提升食物的营养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