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感冒治疗史就是一部药物滥用史

  「久病成医」的他,遇到感冒,常常是家里还有什么药就用什么药。去医院?这只是万不得已时的一个选择。

  其实,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所谓自限性,就是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人体自身免疫力就可痊愈。

  症状不明显的「小感冒」常是挺挺就过去了。当实在觉得浑身酸痛或出现发热症状时,很多人常常选择一些缓解感冒症状的药物,比如布洛芬可以缓解发热,伪麻黄碱缓解鼻塞,右美沙芬缓解咳嗽。

  可以说,再厉害的抗病毒药物,也不如人体的免疫力。大部分感冒真的是喝水喝好的,而不是吃药吃好的。

  这与它的英文名词「common cold」恰好对应。字面理解,便是一种普遍的冷。普遍存在、时常发生,人人都有体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八版《内科学》对「普通感冒」的解释是,普通感冒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

  而在中国,「感冒」一词更是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北宋的《仁斋直指方·诸风》:「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描述的就是感冒症状。

  由此可见,感冒的群众基础很庞大,人人可感,我们的祖宗先人也曾一边吸溜着鼻涕一边谈论「伤风」。

  虽然在今天,我们很少在感冒时煎服中草药,但是中成药依然拥有很大的市场,比如板蓝根冲剂、藿香正气水、双黄连口服液、维 C 银翘片等等。

  研究显示,半夏对动物胚胎有显著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胚胎早期死亡和胎儿发育致畸等生殖毒性。半夏还可导致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甚至麻痹作用。

  「中西药结合疗效好」常用于感冒这种「自限性」疾病。不用吃药,5~7 天也会痊愈的普通感冒患者,对中成药的接受度颇高。

  然而,发表在知名循证医学杂志「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上的系统评价表明:维生素 C 对预防普通感冒没有显著效果,对于缩短感冒症状的持续时间只有较弱的效果。

  但实际上,维 C 银翘片中,有两种缓解感冒症状的西药:用于解热镇痛的扑热息痛(学名对乙酰氨基酚)和抗过敏的扑尔敏(学名马来酸氯苯那敏)。

  滥用抗生素是我国最严重的药物滥用行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限制使用抗生素以前,无指征预防使用抗生素现象约占其中的 30%~45%。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内科学》,在「急性上呼吸道感」的临床表现中,将「普通感冒」列在了第一条。与它并列的是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等类型。

  因为当时普遍认为,由病毒引起的感冒常常会发展出以细菌感染为主的并发症,如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细菌性鼻窦炎,所以认为用抗生素可以对抗这些并发症。

  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发现不加区分地给感冒患者使用抗生素,不仅对病情毫无益处,也无法预防细菌感染。

  现在的认识是,滥用抗生素只会催生出对抗生素耐药的细菌,甚至会出现连现有抗生素都奈何不了的「超级细菌」。

  1942 年,青霉素药物正式进入临床,它的出现,无异于「神药」降世,使许多曾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郑智敏在《中国处方药》杂志发表的文章《抗生素产业东方崛起》中提到,青霉素被引进中国后,曾经让医生束手无策的肺炎、伤寒、猩红热、化脓性咽喉炎、白喉、败血病等疾病终于有药可治,死亡率大幅降低。

  《抗生素产业东方崛起》中同样有记录,建国前,1 支 20 万单位、0.12g 的青霉素相当于黄金 0.9g、大米 13.1kg。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研究出四大抗生素的发酵、提炼新工艺,青(青霉素)、链(链霉素)、土(土霉素)、四(四环素)这四大抗生素逐渐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医学临床。

  当时医生认为感冒也会引起细菌感染,因此在治疗感冒的过程中,经常使用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

  幼年时使用这四大抗生素,会引起牙齿着色、合并牙釉质发育不全,这种「四环素牙」现象,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才真正引起注意。

  中国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后渐渐成了抗生素生产大国,这也增加了普通人接触和使用抗生素的机会。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 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的比率高达 58%,远超出 30% 的国际水平。

  商业对抗生素广泛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零售药店在中国兴起,使人们自主购买感冒药物成为可能。

  1993 年,深圳市中联大药房成立。一些公开报道和资料显示,深圳药品零售行业的发展,催生出国内第一批连锁药房。随着零售药店在全国遍地开花,药店成为了普通人购买抗生素药物的主要场所。

  大家在嗓子疼喉咙痛的时候,还是会习惯性的吞下一粒头孢;尽管抗生素已经成为处方药,依然还有一些人会去零售药房寻找头孢等抗生素。在商业利益面前,也还是有商家在悄悄售卖抗生素。

  如果家里有一位坚定的「多喝热水派」和一位「抗病毒派」,小朋友们在感冒时崩溃的心情也可想而知。

  当我们弄不清这两种类型,就容易陷入滥用抗病毒药的误区,既然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并且都有传播性,为什么还有区别呢?

  普通感冒的症状是打喷嚏、流鼻涕、鼻塞,有时伴有咽痛、发热或肌肉疼痛等症状,发热程度不高,仅仅持续 1~2 天,很少见到并发症;

  流感的第一条症状就很吓人,描述为「全身中毒症状」:有明显的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发热程度很高,甚至达到 39~40 摄氏度,并持续 3~5 天;还会合并中耳炎、肺炎、心肌炎、脑膜炎或脑炎。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而人体免疫系统在 3~5 天内就可以把普通感冒病毒从体内清除。

  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是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变异性最强,可导致世界范围流行。

  中国人有一种固有的观念:只要发觉流感症状,就要吃药。常常不加区分地吃抗病毒药,甚至到了用抗病毒药物来预防感冒的地步。

  最触目惊心的一次滥用抗病毒药物现象发生在幼儿园,2013 年,甘肃省兰州市某幼儿园给部分孩子喂食利巴韦林冲剂以预防感冒。

  利巴韦林作为经典的抗病毒药物曾经在临床上经久不衰,实际情况则是该药体外实验具有抗病毒作用,但用于人体后实际效果并不确切。

  知名药师冀连梅在《滥用这个药危害大,大部分人都用错了》一文中提到:利巴韦林的俗称「病毒唑」,因为带有病毒二字,误导了一些人,以为它对什么病毒都管用。

  过去,利巴韦林夸张一点的使用现状是,伤风感冒来一支,发热不退来一支,咽峡疱疹来一支,咳嗽喘息来一支……不明原因来一支,静脉不行可口服,口服不行可雾化,总有一款适合你!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订利巴韦林颗粒剂说明书的通知,国食药监注 [2006] 69 号文件指出:

  本品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儿童药目前尚缺乏详细的研究资料。

  2017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 6 版儿童基本药物标准清单提示:利巴韦林仅用于病毒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治疗。

  一般感冒只有很少一部分跟呼吸道合胞病毒有关,可见,使用利巴韦林治疗和预防感冒是无效并且危险的。

  利巴韦林在临床已证实对胎儿有致畸性。即使接触低至 1% 的治疗剂量也会产生明显的致使胎儿畸形的可能性。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电视成为全中国老百姓接受程度最高的传播媒介。电视广告的传播效果超过了报纸、杂志等其他媒介手段。

  早在 1986 年,某药物就发出了第一句今天听来仍然熟悉的广告语:「早一粒,晚一粒,远离感冒困扰」。

  「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则是80 后、90 后对电视洗脑广告词的集体记忆。

  快克药业的总经理何天立在接受《广告人》杂志采访时说:快克是率先运用「金刚烷胺」的感冒药,也是「抗病毒、治感冒」用药理念的首倡者。

  这种抗病毒类的复方感冒药,得到了医院的认可和大量采用,相继被人大、政协两会指定为上会使用药品,及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时的国家礼品。

  何天立回忆说,快克紧俏的盛景一直持续到 96 年。在 90 年代初期,快克品牌刚刚推出不久,由于市场及医、患的高度认可,产品一时间供不应求。致使两会上代表们感冒配药,没法一人配给一板,只能用剪刀半板一人的给药。

  现在,金刚烷胺已经是市面上主导复方感冒药的常规成分,但这曾轰动一时的首个抗病毒药物,如今已经风光不再。

  2012 年 5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了通知,要求所有含有金刚烷胺的复方感冒药禁止用于一岁以下的婴儿,理由是这些药在这一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不确定。

  随着时间变化,流感病毒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越来越快。也许几年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在几年后就产生了耐药。

  2015 年 10 月以来,耐药性监测显示,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药物对甲型 H1N1 亚型流感毒几乎没效果。用金刚烷胺来抗流感,不但没用,还可能出现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等不良反应。

  以审慎的态度来讲,要想有针对性的治疗流行性感冒,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在流感流行的情况下,把握抗病毒治疗时机和正确应用抗病毒药物尤其重要。

  2018 年 1 月 8 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 版)对抗病毒治疗的药物进行了以下推荐: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典型药物为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

  奥司他韦曾在 2009 年 H1N1 型流感爆发不久临危受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列入流感治疗名单。

  然而,在 2017 年 3 月,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在《基本药物选择和应用执行概要 2017》中指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奥司他韦在季节性流感和大流行性流感中的作用,未达到先前预估的其对相关临床结果的影响。

  专家委员会建议修订药物清单,将奥司他韦从核心药物转移到辅助药物,并仅限于确诊或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症住院患者。

  「在奥司他韦的使用上,我是保守的医生,早期使用奥司他韦,特别是在感染流感 48 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确实可以缩短病程,但获益最多是缩短十几个小时最多是 24 个小时的病程。」

  「对于普通的流感病人,单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轻症的流感病人,不建议使用奥司他韦。而且,很多轻症流感患者来到医院时已经超过 48 小时,这是肯定不需要使用的,特别是没有高危因素的人群。」

  由于市面上销售的感冒药多数是复方制剂,同时吃几种感冒药,就可能因药物剂量的叠加而导致药物过量。

  虽然感冒药种类繁多,但成分大致相似,主要含有以下成分中的几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盐酸伪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氢溴酸右美沙芬、愈创木酚甘油醚、盐酸金刚烷胺、人工牛黄、咖啡因等。

  感冒药中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过量可造成的肝损伤,抗过敏成分「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过量则可造成患者死亡。

  早在 2007 年,美国 FDA 统计了之前收集到的不良反应数据,发现有 69 例因服用含抗过敏成分「马来酸氯苯那敏」的感冒药过量死亡的病例,其中多数为 2 岁以下的婴幼儿。

  在可预见的将来,感冒病毒仍将不断对人类进行骚扰和侵犯。「前车之鉴」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进行规范治疗。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营养社区|宝宝更聪明,顺产少风险,这些孕期补铁技能一定要用起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