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好好睡觉?良好入睡习惯应该这样培养!

  儿童的睡眠习惯的建立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习得的行为有关,尤其与父母及带养人的养育行为、家庭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儿童健康的睡眠习惯中,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自然入睡”。

  儿童入睡或夜醒后再入睡时需学会自我安抚。一般儿童3个月左右开始发育自我安抚能力,提示神经发育成熟。具备自我安抚能力的儿童夜醒时间短暂,甚至家长都未察觉到。不能自我安抚的儿童入睡较烦躁,夜醒时间较长,需家人安抚后才能再次入睡。

  建议从儿童2~3个月起着手开始培养儿童自我安抚和自然入睡的习惯,越早开始越容易获得成功,协助其建立规律的睡眠模式。

  在儿童有睡意产生时,会表现出一些相关的暗示信号,如活动减少,变得有点安静,目光游离,烦躁,发脾气,精神萎靡,揉眼睛,蹭鼻子,打哈欠,对玩具失去兴趣等等等,建议父母或带养人要持续观察1-2周,然后根据儿童的生理作息制定适合的睡觉时间。及时发现儿童这些困乏欲睡的信号并作出及时的回应,让其在有睡意但未入眠的时候上床,以帮助他学会自我抚慰和放松并且自然入睡。这样做将更快获得成效,睡眠质量也会更好,而且也可减少家长的挫折感。

  为儿童创造良好入睡环境,如温度适宜、光线微弱、寝具舒适等都很重要。应确保儿童睡前环境和夜晚的环境一致,不要频繁地变换儿童的睡眠环境,以免孩子无法适应而导致入睡困难。

  利用明亮和昏暗的光线对比,帮助儿童学会辨别白天与黑夜,清醒与睡眠的环境差别。在早上儿童该起床的时候,把其放在光线很亮的地方,并用轻柔的音乐或声音将他唤醒。而在白天睡眠时家长可将窗帘拉上以减少光照程度。

  一般建议室温保持在25度左右、相对湿度60%~70%是最为理想且舒适的温度;另外家长也不宜让儿童穿着太多的衣物或盖被过多,以免因出汗多造成身体不适,而影响入睡。另外室内空气要保持流畅。

  儿童入睡前尽量在家中保持宁静的氛围,让其提前进入睡眠环境。如果大人没有一起入睡,更要降低声响,如电视音量调低或者关掉,以免影响孩子的睡眠。但无须刻意创造绝对安静的空间,以免造成儿童对噪音过度敏感,一有“风吹草动”便难以入睡。其实儿童是可以在自然的家庭噪音背景下入睡的。

  单调的和慢节拍的声音常有助于入睡。建议在儿童入睡以前,播放较为轻柔、舒缓的乐曲,如轻音乐、小夜曲、钢琴曲或是雨声、海浪的声音等等,营造一种愉悦的睡眠气氛。

  一般儿童都会很喜欢聆听爸爸妈妈的声音,特别是母亲的,所以在孩子临睡前,可以在其身边轻轻吟唱摇篮曲、催眠曲或者在其耳边轻语,使儿童在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意境中甜蜜入睡。

  家长在培养儿童自然入睡的过程中,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选择几种质地柔软的玩偶充当儿童的安抚替代物,陪伴其入眠。若孩子在半夜醒来,看到自己喜欢的玩物在身边,容易消除恐惧感而再次自行入睡。特别提醒:安抚小玩物最好不要只有一种选择,否则会造成孩子过分依赖某种安抚替代物,今后将面临需要戒除依赖物品的问题。

  建立一套规律的就寝仪式,对儿童的自然入睡习惯养成很有帮助。通过一个程式化的就寝方式让儿童逐渐明白做完这一切就该睡觉了。

  建议在儿童睡前的一个小时左右即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睡前仪式,如喝奶-洗漱-抚触-穿睡衣-听床边故事或听助眠音乐、互道晚安等;在这一小时中,不要让儿童再接触让他兴奋的人或事物,保持室内安静、昏暗。给孩子换洗完后,可对着他低声讲故事,也可以让他听录音。通过坚持每次就寝前执行这一套规律的、完整的睡前仪式,形成条件反射,协助儿童自然而然地养成入睡认知,形成自行入睡的习惯。

  特别提醒:在让儿童感受到十分温馨的“睡前仪式”后,家长可在孩子仍然醒着时就离开。否则孩子就会习惯于将自己的入睡与家长的身边陪伴紧紧联系在一起,只要家长不在,他就会大哭大闹。

  让儿童自然入睡,不能哄睡,并非指完全不给予安抚,尤其是对婴幼儿,仍需要父母的关怀。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应优先回应儿童的生理需求,并给予充足的安全感。但安抚要讲究方法、策略,逐渐朝着自行入睡的方向进行。

  舒缓的爱抚,可以增强亲子情感纽带,减轻压力,让儿童感到安全、被爱护,进而改善儿童睡眠。当儿童要入睡前或睡眠中醒来时,可根据情况缓慢且轻柔的轻拍或按摩孩子的身体,有助于其稳定情绪,较快速地进入睡眠状态。

  对新生儿或已有哄睡习惯的儿童,都可采用渐进式缩短陪睡时间的方式,来协助培养儿童逐渐形成自行入睡的模式。如由开始的搂抱入睡,逐渐将身体接触的程度、距离拉开,最终实现儿童不需要搂抱,可以放在床上自然入睡的目标。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洋葱真的能预防感冒?常吃可以抗癌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