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不务正业”的跨国药企

  阿斯利康在中国玩起了物联网,勃林格殷格翰则在上海开设了其第一家康复中心,诺华收购了爱尔康又要将其剥离出去,百特和费森尤斯涉足第三方血透……跨国药企近年在中国市场做起了药物以外的生意。

  近年来,国内药企动作频繁,除了药品生意以外,也不断在产业上下游延伸。此前健康点盘点了床位数过万的医疗集团,其中就有国内大型药企的身影。跨国药企虽然在直接入场医疗服务方面鲜有耳闻,但是有一部分也同样做起了药物以外的“生意”。

  今年3月23日,德国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旗下的霁达康复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合作的康复中心开业。

  霁达康复是勃林格殷格翰第一次涉足卒中康复领域,而上海的这家康复中心,则是全中国第一家,也是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国的第一个药物以外的“生意”。

  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患或者曾患脑卒中患者超过1000万,勃林格殷格翰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超过200万。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18中国脑卒中防治工程工作报告》,脑卒中病后存活人群中约7成留有不同程度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较重的经济负担。

  因而,对脑卒中这类疾病的全周期防治是极为重要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脑卒中中心主任李刚教授指出:“脑卒中后8-12周是患者身体功能障碍的快速恢复期,要抓住这个‘康复黄金期’去专业的康复中心进行治疗。

  勃林格殷格翰向健康点表示,其在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上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因而,勃林格殷格翰希望能够建立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全周期的服务体系。

  勃林格殷格翰表示,在德国,2005年就已经有36.5万卒中康复者实现了重新就业,占康复总人数的45%。中国的这家康复中心开在上海,目前有22个床位,勃林格殷格翰希望能将德国的经验和模式带入中国。对于未来是否将在中国开设更多康复中心,勃林格殷格翰表示还要先看第一家的运行状况。

  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国深耕脑卒中领域达20多年之久,“我们很高兴能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供‘药品以外’的价值,以更好地服务中国的卒中患者。”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CEO潘大为说道,“与上海国际医学的合作是我们进入中国康复领域的第一步,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将德国模式的卒中康复带到全国。”

  2009年8月7日,国家提出在无锡建设“感知中国”中心,同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近十年时间,无锡从事物联网的企业已经达到了2000多家,物联网几乎可以成为印在无锡城市名片上的一个标签。

  阿斯利康在2017年6月在无锡启用了“中国商业创新中心”,该中心将通过引入合作伙伴的形式,进行健康创新项目的孵化与实践。

  目前,阿斯利康已与其合作伙伴在该中心推出了儿童雾化中心、胸痛中心、消化道肿瘤防治中心等一体化全病程诊疗中心。

  而物联网如何与这些内容相结合,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此前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以儿童雾化中心和呼吸综合诊疗室举例,他表示当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可以通过儿童雾化中心的地图寻找最近的雾化室,并且得到排队的信息,他还表示,未来或许能连接气象、环保部门数据和学校的预警系统,形成儿童哮喘的预防和控制网络。

  据健康点了解,阿斯利康在该中心的项目中已有不少落地。其胸痛中心在去年就已经落地超过百家,而阿斯利康计划在2020年左右达到1000家,中国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也在陆续落地。2017年12月,阿斯利康与无锡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共同打造全国首个国家胸痛中心全市模式。

  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会有胸痛症状,而我国医疗体系在其就诊、转运、判断、启动等救治各个环节都存在延误现象,此外,患者出院后与医院、医生联系不紧密,也导致了预后管理不完善,心梗复发率及重复住院率无法有效控制,加重了社会医疗负担。

  阿斯利康与无锡的合作打破了过去医院单独建设胸痛中心的方式,在无锡全市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医院都建立胸痛中心,与120急救系统进行对接,并通过物联网手段实现胸痛病人诊断、治疗和时间点的实时记录及互通互传(包括各级医院以及120系统),做到全市覆盖、数据共享,尽可能的缩短救治时间,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为胸痛病人的救治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据相关媒体报道,阿斯利康在呼吸领域占全国市场份额40%以上,心血管代谢目前全国排名第三,肿瘤排名第三。在这些疾病药物方面的积累,或许也是阿斯利康进入这些领域的动因之一。

  原国家卫计委在2016年底明确了独立血液透析中心是可以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并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独立血透中心。而在此之前,血透中心只能在医院开设。

  这一政策的解禁,让血液透析领域的世界巨头开始布局中国市场。此前只能提供血透设备的内外资企业们,例如百特、费森尤斯、威高等纷纷开始建设独立血透中心。

  2017年11月22日,费森尤斯医疗在国内的首家独立透析中心—泉州费森安馨血液透析中心揭幕,而几乎同时,作为百特在中国设立的首家独立透析中心,百特盛康在厦门成立。

  选择福建的不止这两家跨国巨头,山东威高、东方瑞康、齐鲁血透等都纷纷在福建各地开设独立血液透析中心。除去国家政策解禁外,地方的态度与政策也是相对重要的因素。

  福建省于2017年2月发布《关于做好血液透析中心规划设置登记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血液透析中心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以设区市为区域进行规划设置,原则上按每50万常住人口规划设置1所。”并将血透中心的审批权限下放至设区市的卫计委。

  随着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肾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多,但目前用血液透析方式治疗的患者数量还比较低,随着国内医保比例以及患者支付能力的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需求也在加速释放。据早先相关媒体报道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0万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透析治疗,其中约一半接受了透析治疗,而在欧美治疗率能达到90%以上。

  今年2月,费森尤斯还和湖北省签订协议,未来3-5年内,费森尤斯计划在湖北建立20-25个独立血液透析中心,单个中心投资规模预计约为2000万人民币;建立2家肾病专科医院;拟并购1家肾脏病相关药品生产企业,投资规模预计为5亿元人民币;拟并购肾脏病相关疾病管理业务及第三方独立临床实验室等机构。

  2011年,瑞士药企巨头诺华完成了对全球最大眼科公司爱尔康的100%收购。同年,诺华股东批准爱尔康进入中国。彼时,爱尔康为全球最大眼科公司。

  诺华收购爱尔康之后,获得爱尔康的眼部药品、眼科手术仪器业务,加之诺华原先拥有的视康和眼部药品,诺华成立了爱尔康事业部,这在当时诺华的中国市场,仅次于其制药事业部。

  但好景不长,收购之后爱尔康的销售额持续走低,尽管在2016年爱尔康的眼科药物转入制药事业部之后,这种状况仍然没有改变。

  今年诺华宣布剥离爱尔康,但值得注意的是仅剥离眼部护理设备业务,这部分业务成立独立公司来运营。而眼科药物仍然留在诺华制药。爱尔康事业部从当年仅次于制药事业部的眼科部门,到如今近乎成为了诺华的非核心业务。

  事实上这几年,诺华一直在剥离其非核心业务。2014年,诺华以疫苗资源(不含流感疫苗)置换了GSK公司核心的肿瘤资源,随后又出售了其流感疫苗业务,2015年,诺华的动物保健品业务也卖给了礼来。

  此外,其他跨国药企如拜耳,正在一边收购孟山都,一边剥离其部分农化相关业务;而美国制药巨头Mylan则在淘宝开起了旗舰店,销售其婴幼儿用品、口腔护理用品和女性私处护理品;礼来的糖尿病管理APP获得FDA批准并允许进入医生处方。跨国药企的发展存在多元景象,有的越来越专注药品这个生意,有的则借助互联网技术、中国医改进程来拓展自己的生意。但跨国药企在华药物以外的生意数量远不及国内药企这么大量。

  国内药品市场近来不确定因素颇多。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国家级药品招标采购模式出现,对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将给予更多市场,而地方也在陆续出台类似政策,原研药或许将受到一波冲击。

  对于仿制药来说,随着一致性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专家表示仿制药市场可能也会迎来一轮洗牌。近期,四川、山东等地不少药品弃标、废标;挂网药品目录做了调整,约万种药品受到影响,而政策的不确定因素,也给未来中国的药品市场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三道防线,阻击脑血管疾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