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陕西汉中市友好医院一楼大厅,一名男子持刀捅伤女护士,现场鲜血流了一地,随后该男子被保安控制。
有接近该护士的消息源称,女护士面颈部和手臂一共十几处刀伤,仅仅清创缝合就用了6小时之久,目前正在住院治疗。情绪很不稳定,父母一直陪护在她身边。
杏仁哥我真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会有这么多打杀医护的精神病人?到底是在钻法律的空子,还是真的人傻心毒?
还记得就在今年9月26日,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等六部委联合召开的完善医疗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视频会议上,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李京生就明确要求:对非法携带管制器具进入医疗机构的,一经发现要先行控制,依法处罚。
记得在两年前,就早早的有家医院实行了“先安检,后看病”的举措,短短3天就查获各类刀具30多把!
现在地铁、火车、飞机、学校上都设立了安检措施,这些都是在恶性事件发生后迅速改进,然后增加的措施。
要知道,每一个医生受伤,就会少治疗、少帮助很多受病痛折磨的人。我国目前儿科医生的比例是1:2000。这就意味着如果伤害了一位儿科医生,就有两千位儿童没有人看病。
院方称,该收据真实存在,这份收据是一位63岁刘先生的,由于突发呕吐等症状,后紧急送医后被确诊为急性心梗、右侧冠动脉严重堵塞。
由于给刘先生使用的仪器都是进口的高端仪器,所以费用十分昂贵,其中使用的人工心肺仪的费用就高达2万每天。
这份天价“收据”的热传,还算是让人们意识到了生命的“贵重”,我们还能让人们对医院救人的成本有所了解。
微博网友@强词夺理大叔 爆料,一位儿童患者住院八天共花费一万六千余元,而费用有一半是用在检查诊断而非治疗上,而且医保只报销了40%。
该作者也许主要是吐槽看病贵、检查费用高、医保报销低的问题,但经个别的大V转载加工后,竟然完全变了味道。
@辰辰公主:作为一个媒体,发布信息调查清楚了吗,你懂医疗知识吗?不懂找医院核实了吗?普通感冒需要住院吗?不负责任!医患关系就是被这帮不负责任的媒体带偏的,说重了就是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美丽日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有多少排队等床位的,儿科那更是热门中的大热门,因为基层儿科少,大医院的儿科床位比双十一的秒杀都难抢。而且别忘了,非典也是呼吸道感染,禽流感也是感冒,那都是要死人的,还死了很多。
@静小妖:麻烦不要造谣生事,你能排除是不是脑炎,是不是肺炎,甚至是不是病毒性心肌炎,能么?很多重病都是以“感冒”为首发症状,如果医院不做相关检查排除病因,最后人没救回来到底算谁的?
从原作者的爆料来看,内容显然没说患儿是因为感冒住院,治疗也并未阐明是何种疾病,但到了他的手中,为了制造噱头而引起关注,摇身一变,添油加醋,直接变成了感冒住院花费1万6千余元...
此前“打针西瓜”“塑料紫菜”等谣言给相关种植户和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类似“塑料大米”等谣言更是引发强烈关注,甚至影响到行业形象。
对于这类媒体的谣言,我们不但要给予严厉打击,还应当以此震慑跟风者,让他们认识到为博流量而不择手段的做法,既有违职业道德,又违法违规。
新闻媒体编造、散布虚假医疗纠纷信息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同时,对于那些拼了老命往医生身上泼脏水的人们,请睁大你们的狗眼,好好看看那些真正奋战在一线悬壶济世的医务工作者吧——
虽然有些衔接不是很紧凑,些许操作还可以改进,但整个手术流程还算流畅,和美女护士的配合还算默契。
手术进入收尾环节,大家紧绷的神经也开始松懈下来。护士妹妹有说有笑地开始讨论下班之后怎么消遣,医生小伙伴们也开始谈论手术之后去吃什么。
我感觉到有些疲惫。精神高度紧张之后突然放松下来总让人感觉到莫名的疲乏,好在这台直肠癌手术已经接近尾声,放置了引流管,再接着缝合盆腹膜,然后拔除Trocar,把穿刺孔缝上,就可以收工。
这种情况经常有发生,第一次点数时差一样,再仔细点一道说不定就对了;有时,可能是数错了;有时,可能是遗漏了;也有时,可能是落在边上没有点到。
所以,每有护士新人上来,或是数学不太好的妹妹上台,在手术开始前我都会要求她们再三点数,一定要点清楚,再开始手术。否则,到手术结束时,多一样或少一样东西,你都不知道多的是什么或少的又是哪样?
但是,今天不一样;今天在台上、台下的都是长时间搭台的“资深”美女妹妹,她们的数学底子我信得过,手术程序也非常熟悉。
我心头闪过一丝不安,可千万别真的少一样什么!以前手术台上找针的惨痛经历再次浮上心头,那令人崩溃、甚至绝望的情景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手术台上消失的缝针,你绝对想不到藏哪儿,每个外科医生都应该引以为戒!)
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希望手术出问题,但是如果手术非得要出问题的话,我相信外科医生宁愿选择发生的是并发症,而不是手术台上差样东西。
发生并发症,属于技术事故,尚有补救的余地,很多时候也可以解释;差样东西,属于责任事故,无从补救也无可解释,别人也不会听你解释。
以前也曾经收治过这样的病人,在外院做了手术,后来肚子里又发现“包块”,以为是肿瘤,到我们医院做手术;结果,手术台上发现是“纱布瘤”。
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希望、不愿意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一旦发生,对当事医院、对当事医生意味着什么,那是不言而喻!
台下没有!台上没有!腹腔没有!现在,只剩下盆腔没有检查,但也不好检查。因为,盆底腹膜用的是倒刺线连续缝合,拆开会对组织和肠管造成很大创伤。
我追问台上的助手,刚刚缝合盆底时有没有检查过盆腔?助手回答说,检查过的;但是再追问时,又说不太确定。
台上的护士妹妹又反过来询问我,手术一开始的时候,我塞在小肠系膜根部阻挡小肠下移的纱条拿出来没有?
我已经顾不上解剖手中的标本,跟着台下的巡回妹妹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清点每一张纱条,翻看衣服、裤子、无菌单下每一个角落,检查手术台底座、鞋底、桶里每一个地方。
台下没有,如果一开始点数没错的话,那就只能是落在台上,大概率是在肚子里。这是大家最不想看到,也是最惧怕看到的结果。
重新洗手、穿手术衣、上手术台,我告诉大家,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睁大眼睛,仔细寻找!如果今天找不到纱条,我们所有人,台上、台下,医生、护士的职业生涯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患者可能遭受无法预测的痛苦,我们也可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张纱条,将会像梦魇一样,困扰我们一生。
倒刺线的连续缝合不像单针线的间断缝合,拆开时稍微操作不慎,就可能损伤系膜血管;而一旦系膜血管损伤,将会影响吻合口的血供,术后诱发吻合口瘘。而且,拆开后,还得再次缝合,再次缝合时的难度会更大,副损伤的可能性也更高。
我再次询问助手,盆底腹膜关闭前有没有看到纱条?助手说,没有看到。我也再次回忆,自己下手术的时候,盆腔也没有放置纱条。应该说,纱条遗留在盆腔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可能性很小,那说明还是有可能;我们要的不是可能性很小,而是完全没有可能,是绝对百分之百否定的答案!
对于肚子里有没有纱条这个问题,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容不得半点不确定。容忍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就是在拿病人的健康,拿医院的声誉,拿我们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纱条或缝针确实找遍了体腔的所有角落,台下的每个地方也都仔细找过,就是没有!这个时候,通行的做法就是术中摄片,留下证据,只要确定东西不在患者体内,所有人签字,共同担责,然后上报医院管理部门备案,也是可以的。
但前提,必须是百分之百确定物件没有遗留在患者体内,否则,再多的人签字,找哪个部门备案都等于零。
好在现在术中使用的纱条都带有显影线,如果术中摄片没有看到高密度的显隐线,那就说明丢失的纱条不在患者体内。
手术做了三个小时,找纱条又找了两个小时,再找下去估计也是枉然。如果实在找不到纱条,照片是让每个人都放心的唯一方法。
患者体型偏胖,一张底片居然只够包含大半个腹腔。为慎重起见,确保不遗漏每一个部位,我们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照了几次片,确定没有遗漏腹盆腔的每一寸一厘地方。
可以结束手术了。尽管没有找到纱条会在心中留下很糟糕的阴影,但有影像学的证据在手,对患者、对自己、对医院也都有了一个交代。
一台并不困难的手术做了那么长时间,还以这样一个结局收场,每一个人在场的人心里都装着说不出的苦闷。
护士妹妹再也不谈什么消遣了,我们吃饭的胃口也全然毫无,大家像被霜打过的小草,蔫不拉几,无精打采,垂头丧气。
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三种人是:吹着口哨欣赏自己刚刚完成作品的艺术家;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劳累了几个小时终于救治了病人的外科医生。
杏仁哥估计每个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都遇到过类似的找东西的情形,那种心理折磨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