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在 2014 年就已经增加到了 4.22 亿。糖尿病,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来自日本的研究表明,2 型糖尿病患者在进餐时,先吃一定量的蔬菜(每口菜至少咀嚼 20 次)再吃米饭,比先吃米饭再吃蔬菜更有利于餐后的血糖控制[1]。
研究人员还对更多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先吃蔬菜再吃米饭还能帮助减少总能量的摄入[1]。(翻译一下,就是还能帮助减肥!)
米面等主食消化吸收快,吃了容易让血糖迅速升高。而先吃蔬菜后吃饭,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能延缓了米面的吸收,降低了饥饿感,也对于稳定血糖有一定帮助[1]。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可选择强度相对大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羽毛球等,一些抗阻力运动,比如举哑铃、俯卧撑、引体向上等,也对于控制血糖有一定帮助。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以散步、太极拳、保龄球等强度相对小的运动为主[2],还可以做一些全身肌肉都参与的中等强度的有氧体操(如医疗体操、健身操、木兰拳、太极拳)。
运动时间可设定为每周运动 5 天,每次 30 分钟。如果每次的运动量较大,可间隔一两天,但不要超过 3 天[2]。
如果运动中出现了诸如血糖波动较大,疲劳感明显且难以恢复等不适应的情况,应该立即减小运动强度或停止运动[2]。
血糖的高低和波动,并不能完全靠自我感觉衡量,更多时候必须依赖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也就是常说的「扎手指」测定的血糖。
糖尿病患者使用血糖仪监测并记录毛细血管血糖,是糖尿病血糖监测的重要方法。既可帮助更好地了解疾病状态,也能在就医时帮助医生迅速诊断和调整药物[3]。
在血糖监测的频率上,也大有讲究。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根据血糖是否达到控制目标(控制目标需咨询医生),确定监测方案,详见表 1、2[3];未使用胰岛素者的血糖监测方案见表 3[3]:
其实,不仅仅是血糖的测量时间和频率讲究不小,测量仪器的选择也大有门道。市场上的家用血糖仪鱼龙混杂,选一台适合血糖仪也是「技术活」。
简单来说,满足这两点的血糖仪才能成为控糖的好搭档:一是血糖测定必须精准,二是尽量减少扎手指的疼痛。由健臻推广的拜安进血糖仪就是一款不错的血糖仪。
拜安进血糖仪的创新介质,信噪比也高,不受还原介质影响,帮助提升血糖监测时的准确度。(检测范围 0.6mmol/L~33.3mmol/L 。[4])
拜安进血糖仪还搭配了全新运算法则,结合 7 次脉冲对信号源进行纠错补偿计算,纠正包括温度,湿度和红细胞压积等因素,进行补偿计算,帮助提升数据准确性。
除了有效提升精准度,拜安进血糖仪采用了二次加样技术:当第一次采血量不足,检测失败时,在 30s 内用同一片试纸继续采样,不影响检测结果,减少试纸浪费,免去二次针扎的疼痛。检测更方便,更省心。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2: 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