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老是真的吗?

  我想绝大多数成年人应该都会理智地认为自己估计是够呛了。但是这些美好期待放到任何一个孩子身上,人们都会觉得有着更大的可能性——因为他还小,他的未来还不明朗,他还有机会成为任何一种人。

  外在的行为是内在发展的表现,每个孩子也都有一个或多个等待着自己与外界去发现的内在优势,这个优势总要有所展现,不管这种表达多么稚嫩与浅显,一旦能扯住这根小小线头,也许就能带你看到孩子心智的宝藏。

  现在的学科概念并不把孩子的天赋看作在一条直线上的落点 —— 某个孩子就是比另一个孩子聪明,而是认为不同的孩子聪明在不同的地方,是谓天生我材必有用。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当下研究人类智能的心理学领域中最为前沿的「多元智能理论」。在霍华德的体系里,人的智能被区分为八种:

  语言智能、逻辑与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主义智能。

  你可以把这个理论想象成你玩游戏或看美剧时,角色所具有的多属性系统。有的角色「力量」高但「敏捷」低;有的角色擅长游斗,却防御很弱;还有的角色具备非常难得的能力——比如《权力的游戏》里面的「龙妈」丹妮莉丝,她是剧中角色里唯一一个能控制龙的。

  不同的孩子在这八种不同的智能上发展速率不同、发展效率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的天花板也有差别。

  就拿我最不擅长的音乐举例子吧 ——对正常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婴儿期就已经开始边学说话边学「唱歌」了。

  最近的一项研究认为,两个月的孩子就已经能模仿母亲所唱儿歌中的音高、声响和旋律的大致轮廓了,这种能力比同时期的语言能力还要强。

  到孩子一岁半的时候,音乐智能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孩子们开始自己发出一系列不同音高的声音组合,也开始尝试掌握不同的小跨度音程。

  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天赋上的差异出现了。在幼小衔接阶段,一般的孩子已经能够在训练的情况下唱出来平时常接触的歌曲了。但有天赋的孩子已经可以在得到训练的情况下识谱了。

  但是,擅长音乐的孩子未必擅长跑步、演讲与绘画。所以你大可不必焦虑,我们只是拿音乐智能来举个例子。

  日本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开创了小提琴的铃木教学法,并能在孩子学琴这件事上起到很好的效果。但他依然发现,有天赋的孩子八九岁前也许真的不怎么靠练习,许多儿童小时候琴拉得不错,但最终在十几岁时却遭遇了进步的瓶颈,有的人坚持下来,成为了职业的音乐家,还有的人选择了放弃。

  对孩子来说,没意思的东西不值得投入。只要你看过《绿巨人》里班纳博士的遭遇,你就知道没有人希望自己擅长的东西成为自己身上诅咒。当然,很多练习是刻苦的、单调的、重复的,但是这些练习所代表的技能与领域,依然可以是有趣的,值得孩子去投入的。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弗雷德说:「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坚定的爱,并且不要与成就扯到一起」。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接触各种资源,这能让他设立起比较高的期望值。

  但是,父母绝对不能把关爱当作成功与进步时的奖励,把冷漠作为对失败的惩罚,父母必须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相信宝贝能够取得让他自己感到真心满意的成就。

  天赋是孩子的,但他的成长只靠他自己是不够的。对为人父母的你而言,发现孩子的天赋只是开始,如何好好地引导和培养才是更大的任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亲眼看着妈妈一点点死亡!如果你的父母已经过了45岁,一定让他们看看这篇文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