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对话场景,想必你的脑海中关于与父母相处的片段也复苏起来了吧。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可能有这样的类似经历。但问题是,这样的童年在外人看来说不上有多么糟糕。他们认为童年的创伤应该来自于遭受虐待、欺凌或者抛弃这类严重的事情。

在分析那些看似安静的、无害的,不可见的“忽视”会带给孩子怎样的伤害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亲子依恋的心理学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Harry Harlow)做了一个有些“恐怖”的动物实验,是心理学界最著名的实验之一。
具体的实验是这样的:把一只刚出生的小奶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分别用铁丝和绒布做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然后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另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刚开始,小奶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刚出生不久的小奶猴更愿意紧紧地抱住有柔软触感的绒布妈妈,而只在饿的时候去旁边喝奶。吃饱后它又急忙回到绒布妈妈身边。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小奶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由此他认为,接触带来的安慰感才是爱最重要的元素。但仅有这一项实验还不具说服力,哈洛又将“恐怖”升级。

他们为小奶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因此,哈洛认为,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和玩耍。
童年期的情感忽视会对孩子产生很多深刻影响。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家庭环境是个性形成与发展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环境。早期母子分离、儿童被忽视、早期依附的不稳定及家庭动荡,是儿童人格异常的重要原因。

而童年期情感忽视是由临床心理学家钟妮斯.韦伯(Jonice Webb)提出的一个概念。 钟妮斯.韦伯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情形。
钟妮斯.韦伯认为童年期情感忽视有多种形态,从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不关注子女的真实心声,到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造成他们的低自尊与自卑等等……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不仅仅是指榜样作用,亦是指孩子能从父母那里找得到映照和反馈,从而健康成长,面对更多的挑战。

而情感忽视下的孩子,就像失去了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他们发出的所有信号,喜怒哀乐,都如同投进了黑洞中,消失无踪,毫无反馈。
在一个人最应去了解、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年龄,他失去了来自父母和外界的积极反馈。那么,他本应形塑的那些“人格大厦”:关于自我、自信、信任、爱……都在建造的过程中受损,甚至坍塌。

《我是大医生》联合北京回龙观医院共同推出的小程序《心理治愈室》,是针对人们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科学引导儿童心理发展做出的评测和课程,目前所有的心理评测都免费开放哦!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小程序《心理治愈室》,随时检测自己的状态,评测自己的身心健康,实现健康心理,快乐人生的真正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