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外科专家罗成华:吃的太好小心得癌

  结直肠癌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富贵病”,以前主要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发病率正在节节攀升,经济越发达,生活越富足的城市发病率越高。

  目前有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列第三位,每年有120万人不幸患病,60万人因它而失去生命。

  30%的结直肠癌有家族聚集倾向,也就是说如果家里有结直肠癌患者的话,其家族可能都是易感人群,这种易感性可能与基因及家庭生活习惯有关。

  从饮食上看,大肠癌主要来源于肥胖因素,许多人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都可能导致结直肠癌症的发生。过多食用精制米面、肉类都是诱发因素。

  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能使粪便中甲基胆蒽物质增多,可引起胆酸分泌增加,被肠道内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烃,此两种物质均为致癌物质。 同时,食物中纤维素减少,导致排泄的间隔时间长了,毒素排泄就少了,对结直肠癌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长期过多摄入高脂肪还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对肠道黏膜形成刺激和损害,久而久之就容易诱发结直肠癌。

  除了饮食习惯外,不良的排便习惯也容易诱发大肠癌。大便是人体的“废物”,包含不少毒素。便秘导致“毒素”累积在肠道,就很容易对肠黏膜造成伤害,从而诱发癌变。”

  近些年,大肠癌日趋年轻化,年轻人忙于工作工作而饮食不规律,消化道生理节律被打乱,肠道运行不畅,此外精神压力大影响肠胃功能,大便功能改变。再加上运动过少,导致结直肠癌患病风险增加。

  结直肠癌通常容易被误诊为痔疮、肛裂、肠息肉、痢疾、胃溃疡、结肠炎等,因为它们都会有便血的症状。

  阑尾炎和大肠癌相差较大,大肠癌主要表现为排便习惯的改变,而阑尾炎大便一般不会有什么改变,阑尾炎主要表现为肚子疼、发烧,并没有大便习惯的改变和便血。

  不少人还会放弃大便检查。实际上,80%的结直肠癌患者都有便血的情况,但半数便血是看不出来的,需要通过便隐血实验筛查。

  体检时医生会做指检,可多数人觉得不舒服或不好意思,选择放弃。实际上,中国人直肠癌70%以上为低位直肠癌,直肠指检时能够触及。因此,如果出现便血、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时,最好接受这项检查。

  没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40岁开始每年做肛门指检和大便潜血检查;50岁时开始做肠镜,之后每3—5年做1次。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或慢性肠炎的人,应提前到40岁左右做肠镜。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糖尿病人群吃南瓜不降糖,更建议吃的是这个部位,你吃对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