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传来消息,捐精志愿者在通过层层的筛选后,精子的合格率仅有不到10%。


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自2018年6月6日试运行以来已四月有余,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男科专家们发现,很多人对捐精顾虑重重,缘于误区重重。


来到精子库,首先在接待区会看到一份捐精要求,例如身高要求为165cm以上,以及学历、相貌等。


初筛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心理咨询,心理医生会和志愿者交流自身的情况,志愿者的一些心理疾病会在咨询时被发现。科学研究证实,一些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都存在着遗传风险。
因此,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在国内精子库普遍配置的重大精神疾病层面筛选之外,特色性地引入针对捐精志愿者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评估和筛选,为供精者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提供了双重保障。

此外,捐精者还能享受到一项福利,那就是免费的多基因检测,一旦发现异常基因,精子库会第一时间告知捐精者,有助于其日后的优生优育。
在一旁的精液冻存室里,有四个不同颜色的试管,用于区分不同血型的志愿者精液。江峰介绍说,精子库技术并不复杂,将精液加入等量的介质溶液中以保护精子,pH值校正到7.2-7.4后一起置入一个玻璃瓶内,贮藏于-196℃液氮罐中。
让医生们印象深刻的是,在这上百个志愿者中,有一对准新人一同前来。也有一些年轻男性结伴而来,一同献爱心。
王先生准备参加捐精时,因为精液质量不合格而失去了捐献的机会。正值婚育年龄的王先生十分懊恼,他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告诉未婚妻这个“噩耗”,他误以为这意味着他的生育能力低下。
“捐精对精子的活力等各方面标准比正常健康精子的标准高很多。”江峰指出,捐精不合格并不意味着难以自然受孕,两者并不能划上等号。
单从精液的质量上来说,为保证精液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供精者的专门标准,通过层层的筛选后,仅有不到10%的人达到合格率。
这主要是因为,一份合格的精液,需要经过冷冻、复苏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后才能供给受精者使用,因此对精子活力等各方面的要求高之又高,而自然的孕精过程则往往简单得多。

在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捐精者要经过重重的筛选,精液质量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捐精者需接受遗传学方面的问卷调查,曾经有志愿者就因为三代以外旁系血亲的疾病而在最初的问卷调查环节便“落选”。
除了私密性考虑,捐精志愿者存在着很多其他的顾虑。比如民间一直有“一滴精十滴血”的说法,甚而有“强撸灰飞烟灭”的戏谑,让有意愿要捐精的男生顾虑重重,怕对身体造成伤害。
性成熟的男性,从生理需求出发,每周约排精1-3次,每次射精约2-6毫升,这是很正常的,并不会影响身体。
目前,正规的捐精就是正常的男性体外排精,一般每隔3-5天捐献一次,此频率符合男性的正常排精频率,与正常的精液新陈代谢的周期也相吻合。
在求子路上,大多是夫妇一方有着生育问题,而在男性不育症中有少数是属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缺乏精子自然无法受孕。
据悉,上海多家生殖中心对供精的需求量很大。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年均供精需求量约为450人次。
其中,供精者的血型能做到100%匹配,至于供精者的身高、学历及兴趣爱好,医生会在血型匹配的前提下,尽量满足。

专家们透露,由于艾滋病病毒有一定的潜伏期,尽管目前第一批志愿者十次精子采集已经结束,但半年后需要再次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通过后就可以献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