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WHO 标准,运动不仅包括利用闲暇时间有意进行的身体锻炼,也包括工作、通勤和做家务时的运动量。

2016年,全球有 27.5% 的成年人运动量不足。其中,高收入国家居民运动不足比例高达 37%。
作者对此表示担忧:如果不改善情况,将无法实现 WHO 提出的 「2025 年全球身体活动不足者比例下降 10%」目标。
然而,在众多国家居民运动不足加重的同时,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却「逆流直上」,居民运动量不足比例出现明显的下降。

可以说,在全球普遍运动不足的趋势下,中国成了运动量达标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还顺便带动了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居民运动指数改善。
针对这一现象,作者指出,中国老年人公园使用量的增加,对中国运动不足数据总体数据的下降起到「拉动」作用。
按照内容与功能的不同,可以将老年人的公园休闲活动分为七类:益智类、怡情类、康体类、学习类、社会交往类、公益活动类和日常劳动类。
研究显示,2000 年,参与「益智类」休闲活动的老年人最多,主要是阅读书报、看电视和玩麻将。
到了 2010 年,无论是喜爱程度还是实际参与程度,「康体类」休闲项目已经成为老年人的首要休闲活动方式,包括散步、跳舞、唱歌、健身操等。
调查问卷显示,男性老年人中来园散步是首要活动。而女性老年人则热衷于广场舞等运动。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公园总有固定的跳广场舞群体。

此外,根据国家体育总局 2014 年公布的数据,广场舞是 50 岁以上人群最流行的锻炼方式之一,参与度在 10% 左右。
也就是说,在老年人的公园活动中,除了一直都颇受欢迎的散步选择,近年来兴起、流行的广场舞,也为中国的居民运动指数撑起了半边天。
据预测,到 2020 年,我国 65 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 1.67 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 6.98 亿人的 24%。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到来,《柳叶刀》那篇研究的作者指出,老年人的运动量对总体数据起到拉动作用的背后,或许年轻群体的运动情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
广场舞正是一种疗愈孤独的方式,满足了这些女人对人际沟通和情感共鸣的强烈愿望,正如一种心灵按摩。
还是在拉动整个中国的居民运动水平,撑起了东亚、东南亚地区居民运动指数的半边天。(责任编辑:gyouza)
3.王蕾,陈田,王昊,郑芳,北京市老年户外休闲行为特征的时空变异分析——以 2000 年和 2010 年为例,西北人口,2011 年第 3 期 第 32 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