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你妈喊你回家喝汤啦!汤要这样喝才有营养!

  煲汤是中国人喜欢的食补养生方式之一,尤其是广东人,对“汤”的热爱甚至达到疯狂的地步,有句俗话:“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大口喝碗汤,快活似神仙。

  很多人会困惑,究竟是饭前喝汤好,还是饭后喝汤好?其实从原则上来说都是可以的,并没有完全的标准答案。当然,最科学的方法就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饮食习惯来进行调整。

  饭前喝点汤,就相当于给口腔、咽喉、食道、胃这一段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够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同时,少量汤还可刺激胃酸分泌,有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

  饭前喝汤的最佳时间是20分钟左右,可以帮助增加胃部的饱腹感,让自己吃饭的时候吃得更少,更适合有减肥需求的人群。

  若饭前不喝汤,吃饭时也不进汤水,饭后会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产生口渴感,这时才喝水,反而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所以,有营养学家认为,养成饭前或吃饭时不断进点汤水的习惯还可以减少食道炎、胃炎等疾病的发生。

  专家提示:无论是饭前喝汤还是饭后喝,都不要喝太多,小半碗就够了,喝汤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喝太烫的汤。

  像高血压、痛风、胃酸过多、胆结石患者等特殊人群,比起饭前或饭后喝汤,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什么汤相对更适合自己,哪些汤不适宜自己!

  痛风患者不要喝油汤、浓白汤,连鱼肉的清汤也少喝 ;推荐矿泉水、没有加糖的蔬菜汁、纯椰子水、淡茶水等 。

  将饭泡在汤里,虽然是变软了,可是吃的时候,食物往往缺乏咀嚼,没有经过太多的唾液消化过程就进入胃了,反而会加重肠胃的负担。

  平常吃饭的时候大家总喜欢说“趁热吃”,喝汤的时候也喜欢“趁热喝”,认为热汤更暖身更有营养,其实这也是错误的。

  食道和口腔表面都覆盖着黏膜,正常情况下,它们温度多在36.5-37.2℃,适宜的进食温度是10-40℃,能耐受的高温也只在60℃以下。

  汤太烫,会损伤食道黏膜,一般机体虽能自行修复,但若反复如此,会出现增生,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风险。

  快速喝汤,等你意识到饱了,可能摄入的食物已经超过了所需要的量,这样容易导致肥胖,加重消化负担。

  而慢速喝汤,不但可以充分享受汤的味道,也会给食物的消化吸收留出充足的时间,感觉到饱了时,就是吃得恰到好处时。

  有人做过试验,用鱼、鸡、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质原料的食品煮6小时后,看上去汤已很浓,但蛋白质的溶出率只有6%-15%,还有85%以上的蛋白质仍留在原料中。

  不少人在家煲了汤后,就直接就着下饭,甚至不准备其它菜肴。其实,每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素都是有限的,单一喝汤无法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

  有些“黄金搭配”能使食物的营养素互补,比如:莲藕配排骨、海带配猪肉等。另外,为了使汤的口味纯正,一般不宜用太多品种的食品一起熬。

  需要注意的是,应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配料,如百合偏凉性,胃寒的患者要少用,风寒咳嗽、虚寒出血、脾胃不佳者忌食。

  盐会使原料中的水分排出,蛋白质凝固,导致鲜味不足,口感变差。所以在快出锅时放盐更好,且要少放食盐。

  煲汤时间并不是越久越好,炖煮时间过长,不仅会导致原料营养流失,还会增加嘌呤的含量,增加痛风的风险。

  如果是煲肉汤,时间以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为最佳,既能保证口感,也能保证营养;如果炖骨头汤或猪蹄汤,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也不要超过2个小时。

  旺火烧沸,小火慢煨,能让食品内的鲜香物质尽可能地溶解出来,而文火能使营养物质溶出得更多,而且汤色清澈,味道浓醇。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妇科炎症反复无常,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