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2018年1-5月的医疗服务情况,其中全国诊所数量由2017年年底的21.1万个,增加到2018年5月底21.8万个,也就是说,5个月时间新增了7000家诊所。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一数据变化更“剧烈”,去年5月底,全国诊所(医务室)206086家,今年5月底为217873家,增加11787家。
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诊所会有如此猛烈的增长呢?而这么多诊所是否都能在市场环境下生存下来?在诊所运营管理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注意观察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在诊所迅猛增长的同时,有一个数据却在快速减少,那就是村卫生室的数量。2017年5月底,村卫生室638374所,到今年5月底为633273所,同比下降5101所。当然,这是否意味着,有一批村医因为村卫生室以达标整合或因补助少且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而自谋生路变身做了诊所,还不得而知。但估计会有这么一个因素在。
那么,国家在开办诊所方面有啥新政策呢?据笔者所知,起码有四:一是诊所不受医疗机构布局限制,也就是说,即使一家诊所与另一家诊所挨着也可以,不再有相距必须达到多少多少米的限制;二是在职医生可以开办诊所;三是随着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反复强调,一股冲破限制的力量越来越成为主流,特别是《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将执业地点由某一医疗机构变更为某一“省”或“县”区域注册,最高法对《刑法》非法行医行为的修改,极大的为医生依法执业松了绑;四是中医诊所以及在养老机构开办诊所实行备案制政策,也使得开办诊所更加容易。
在这些诸多利好政策的鼓舞下,一批有技术有创业冲动的医生也在更新自己的观念,加之公立医院改革,特别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等的步履蹒跚,以及针对医药购销领域反腐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很多先知先觉者,已经感受到在公立医院做医生风险大收入不可能有想象中的高,因此一股有一股力量正在谋求冲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在种种力量内外加攻之下,会有更多医生走出体制开办诊所。
随着越来越多的体制内医生走出来,诊所自然会越来越多。但问题是这越来越多的诊所,是否都会活得很“健康”呢?恐怕确实是一个问题。
一方面,政策有积极的利好方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比如,很多地方对诸如诊所这类难以监管的“个体户”式的小型民营医疗机构,出于医保基金安全的考虑,并没有给他们报销资格。
另一方面,必须承认,目前快速增加的诊所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准医生”所开,很多诊所是由药店转来,因为开药店的标准提高了,既有面积、设施的要求,也必须要有执业药师,而且越来越严格的监管表明,不允许“挂证”或“借证”,因此,一些之前开药店的转身开办起了诊所。
而这些人,想办法聘请一些退休的医生或在村卫生室整合中不想继续留在卫生室的村医,来开办诊所。这些诊所,尽管不缺经营技巧,但对诊所的生存之道还比较陌生,因此,如雨后春笋般起势的诊所是否能够在市场中还有待磨炼。
一要注意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坚持“三严三实”,诚信经营、科学管理、规范执业。
二要注意防风险。既要注意防止医患纠纷,又要注意避免被执法部门、媒体以及同行互掐所“盯住”。在防止医患纠纷方面,要特别注意筛选高危病人,治该治的病、治该治的人的病,用熟悉的药,努力第一次就做对,养成职业化习惯,把病人当病人。在避免被执法部门、媒体“照顾”方面,要坚持依法规范执业,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懂歪主意想骚注意。在避免同行互掐方面,要懂得相互尊重、公平竞争,与人为善,共同进步。
三要探索自己的商业模式。突出特色,扬长补短,要懂得自己活下去活得好的唯一方法是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按照美国新港新闻造船和码头公司的创办人杭亭顿曾经在1866年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要造好船,如果可能的话,赚点钱。如果必要的话,赔点钱。但永远要造好船。”来做自己的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