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降低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几率,目前主要有两大解决方案

  为了降低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几率,目前主要有两大解决方案,家属比较急切希望尽快“一切了之”,然而医生则建议他先做内科新辅助治疗,等病灶缩小后再考虑手术,理由是第一肿块较大,第二局部淋巴结转移可能,有可能无法完整切除。

  这个患者具有EGFR 19外显子突变,所以医生建议新辅助靶向治疗。该网友很想知道后续治疗到底如何选择,术前口服靶向药是否靠谱。

  浸润性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分为I~IV期,I期、II期和一部分III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治疗是他们的最佳治疗方案,然而,大约50%的患者在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复发或者转移。

  面对这样的困境,医学上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在手术后给予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称之为辅助治疗。另一种就是在手术之前进行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这种在术前进行的治疗称为新辅助治疗。

  从理论上来说,新辅助治疗有以下几点益处,首先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缩小肿瘤大小,达到临床降期,降低手术难度,甚至使一些原本无法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能够提高总体手术的根治率。

  其次,可以把一些肉眼不可见但已经存在的微小转移灶清除掉,降低复发转移风险。第三,在手术前,患者肿瘤部位的血供比较完整,药物更容易进入而发挥作用。第四,手术前患者的身体状态往往会比较好,更容易耐受相应的抗肿瘤治疗。

  在目前的肺癌治疗指南中,新辅助治疗方式只包括两种,一种是新辅助化疗,一种是新辅助放疗。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新辅助靶向治疗到底可不可行?会不会优于化疗?

  在2021年的美国ASCO会议上,确实有两项研究成果公布。一项是关于厄洛替尼的CTONG 1103研究。该研究比较了厄洛替尼和吉西他滨+顺铂作为新辅助治疗用于ⅢA-N2期EGFR突变阳性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在客观缓解率(ORR)上,对比新辅助化疗,厄洛替尼新辅助靶向治疗取得阳性结果(54.1% vs 34.3%,P=0.092)。厄洛替尼对比化疗组,可以显著延长PFS,两组的中位PFS分别为21.5 vs 11.4个月。但在中位总生存期(OS)上虽有一定优势,却无统计学差异。

  另一项是关于奥西替尼的NEOS研究,样本量较小,属于单臂研究,方法是对符合条件的入组患者给予奥希替尼80 mg,一日一次,口服治疗,连续6周,随后进行手术。

  结果显示,疾病控制率(DCR)为100%,93.3%患者进行了R0手术切除。认为:对于可切除性II-IIIB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奥希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治疗方法。

  总之,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潜在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口服靶向药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面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证实。

  而对于没有敏感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可不可以提前到手术前进行,这一点在2020年《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国际专家共识》中得到了体现,该共识认为可切除的IB-IIIA期NSCLC患者可考虑术前使用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或新辅助单药免疫治疗。

延伸阅读:

标签:健康知识

上一篇:FDA授予LP-184治疗胰腺癌的孤儿药资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