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下如何保护耳朵健康,专家建议我们这样做,2021年3月3日,是第二十二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为:“人人获得听力健康”。这一天同时也是世界听力日,今年其主题是:“关心所有人的听力健康”。
据全国第二次抽样调查数字统计,到2021年我国听力残疾人数为2054万,占残疾人1/4,为残疾人总数首位。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的限制,采取必要的康复手段外、积极开展预防,对防止耳聋发生、控制耳聋数量有积极意义。听力语言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阻碍了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自2000年确立全国爱耳日,耳聋预防的公众宣传、全民的爱耳意识都有所提高。专家指出,爱耳日活动的实施,每年年仅7岁以下儿童药物中毒性耳聋至少可以减少1万—2万名,切实减少听力残疾的发生,提高公众的安全用耳、保护听力意识,普及安全用耳知识,及早发现听觉障碍。
。耳鸣到目前为止,它的原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比较明确的一点是,缺少睡眠,或者情绪紧张,都可以导致耳鸣。如果出现耳鸣,我们要尽快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过度熬夜,因为睡眠剥夺之后,就会影响内耳的微循环,进而出现耳鸣,甚至出现听力下降等等。
第二,日常生活中要控制好噪声。现在每一个家庭里家用电器越来越多,给我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可能噪声又给我们带来了危害。所以在使用这些家用电器的时候,要尽量的把噪声降到最低,用过之后应该关掉开关。平时我们接打电话、看电视、听音响等等都要把音量调到适中,避免影响家人或邻居。
第三,合理使用耳机。现在耳机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年轻人。长时间佩戴耳机,对听力是有伤害的,在居家隔离状态下,听音乐、上网课、看电视、打游戏甚至做运动时都会佩戴耳机,这样长时间佩戴耳机,有些人就会出现耳鸣、耳痛甚至耳朵发闷堵,甚至有些还出现听力下降的问题。所以,建议耳机每次佩戴的时间要控制在30-40分钟,要休息。每天戴耳机的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未成年人建议不超过2个小时,避免耳机给我们带来的损伤。
第四,不掏耳朵。正常人都会有耵聍,也就是耳屎,耳屎对于正常人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它有杀菌的作用,可以保护好外耳道的皮肤,如果要去掏它的话,会损伤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炎症,造成真菌感染。所以,尽量不要去掏耳朵,尤其是用不干净的器具或者是用力不当,这样更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
第五,耳科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比如耳朵痛,或者耳朵流水了,在最近一段时间又不方便到医院去看,能否比较早的识别这些方面的表现,该去看的必须去看,可以暂时不看的就在家居家护理。哪些情况可以暂时在家,比如原来已经有外耳道炎或者得外耳道湿疹,以及有慢性中耳炎的病史,在居家期间出现了耳朵痒或者耳朵痛这些症状的话,跟平时没有太大的区别,完全可以在家里用一些药物把它控制的比较好。但是如果症状加重,甚至耳流脓的性状发生了变化,比如一般是稀薄的脓液或者是粘稠的脓液,变成了血性的脓液,或者像豆腐渣一样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并且疼痛加重,就应该立即到医院去就诊。
最后一点,疫情期间,我们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合理膳食,调整好情绪,尤其要管控好慢性疾病。疫情期间,很多同志,尤其是老年朋友们,本身就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其他的慢性疾病,由于比较紧张,大家都担心很多事儿,这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听力的问题,出现眩晕、耳鸣甚至突发性耳聋,甚至伴有头痛等一系列问题,对于突然出现的突发性耳聋,或者是眩晕,尤其是伴有头痛的相关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就医,避免错过了最佳诊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