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女精分10年暴力消耗亲情 手术重拾家庭温暖,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是高复发、高致残、高危害和高负担的精神疾病,家中有人患上此病,因异常的精神支配,原本美满的家庭就如同跌入深渊,整日鸡犬不宁、家属以泪洗面,再无幸福可言。这不是夸大,也不是虚构,而是万千精神分裂症家庭的苦痛日常,就如同下面要介绍的这个病例一样。
患者谭小薇(化名),女性,26岁,有精神疾病家族史。10年前无诱因出现异常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出现幻觉、听见有人骂她、凭空看见家里有陌生人,敏感多疑、怀疑父母及周围人说自己坏话,脾气暴躁、喜怒无常、严重时打人砸物,且不承认自己患病、无法与他人正常沟通交流。在学校的建议下患者父母办理了休学,将其带至广州某三甲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以氯氮平对症治疗,症状控制尚可。
出院后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拒绝就医服药,症状逐渐加重,凭空自言自语、无故发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情感反应淡漠、生活懒散、接触被动、情绪冲动、对家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每当父母为此解释,都会遭到患者无情的辱骂、殴打。可以说,女儿的病情已经严重影响到老夫妻俩的晚年生活,甚至威胁到了他们最基础的人身安全,因长期患病患者几乎丧失了社会功能。家属为求进一步治疗,将患者带至我院选择手术治疗,门诊拟“精神分裂症”收住院。
入院后,我科专家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得出以下结论:该患者精神分裂症病程长达10年,经长期、联合、足量、足疗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以及各种物理治疗疗效欠佳,病情反复发作,社会功能严重下降,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重大慢性疾病,患者符合手术治疗条件。
经约四个小时的微创手术,术后第二天,患者从ICU转至功能神经科病房,经头颅CT复查,体征良好。
术后一周,谭小薇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基本切题,无头痛、头晕,术前幻听、幻视、多疑、暴力、喜怒无常等症状消失,睡眠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据家属描述,术后患者主动关心父母,情绪较前平缓了许多,能够自行下床走动、刷牙洁面、穿衣吃饭,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变得积极勤快起来。医生查房时(图1),患者与医生沟通正常,语言流利,思维逻辑正常,谭小薇表示术后的自己感觉很轻松,没有紧张害怕的感觉,亲情感也回归正常,多次提出出院后,找一份工作赚钱孝敬二老,短短几句话让家属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们盼这一天盼了十年,终于让我们盼到了!”,也让在场的所有人动容,属于这个家庭的春天终于来临了。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世博园院区)功能神经科主任吴景文博士表示,精神分裂症虽然原因不明但与遗传、神经发育、神经生化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其中神经生化的研究备受关注。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机制是,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以去除或控制精神症状。主导人脑的思维、情绪、认知及行为等精神活动的神经中枢,由“边缘叶、丘脑、丘脑下部、杏仁核以及扣带回等神经核团组成的边缘系统。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采用的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理论基础,即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精神症状,选择边缘系统内的神经核团进行不同组合的神经核团靶点,进而调节神经递质分布和含量,使其重新达到新的平衡,以消除或减轻精神分裂症症状。
由于直接阻断了神经病理信号的传导,不必像药物那样需要参与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所以脑立体定向手术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即术后异常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在坚持服药、定期随访、结合其他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的社会和家庭生活。
那如此高效的手术风险大吗?很多家属对手术抱有疑虑或担忧,例如,担心术后患者出现呆傻、偏瘫、失语等。其实,如今的神经外科手术,在术前已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就拿脑中深部核团的定位来说,就需要进行三次以上的影像扫描,再通过扫描出来的数据,借助DTI技术和机器人辅助,计算出最佳的手术路径(图2),有效避开重要的神经及血管,靶点的选择与手术的通路不在脑部的智能区、运动区、语言区,所以手术不会出现呆傻、偏瘫、失语等现象,更不会影响患者的记忆,家属不必过度担心。
最后,吴景文主任提醒,对于大部分轻中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药物和辅助治疗,完全可以获得较好的病情控制;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重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监护人或者家属,可以考虑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同药物治疗一样,都是一种治疗措施。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家属都不必过度担心和猜测。外科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这是一种正常的治疗选择方式,就如同“阑尾炎需要切除一样”,而不是无奈、被迫之举。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情况,竭尽所能地保护患者的手术安全、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