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科普】今日寒露,这份养生保健秘笈请收好!,出身于中医世家,具有20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对中医诊治内科疑难病证颇有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常务委员,南京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肾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主编,《现代难治病中医诊疗学》、《古今名医名方秘方大典》、《中医体质养生学》编委。
秋天主气为燥,燥气过盛,最易伤肺,从而损伤人体津液,常出现舌燥咽干、口唇干裂、干咳少痰、皮肤干燥、大便秘结等症状,故此时宜食用一些性质平和且具有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
预防秋燥,可常吃些白色的食物,比如莲藕,山药、莲子、白萝卜、梨、百合、银耳等等。还可适当吃些水果,比如梨、甘蔗、荸荠、香蕉、枇杷等,都有润燥效果。但以上水果性偏寒凉,并非人人皆宜,若有脾虚泄泻,或肺寒咳嗽者,则不宜多吃。亦或可把水果切碎水煮了温服,亦可适当缓解其寒性。
另一方面,燥气通于肺与大肠,极易引发便秘。因而需要注意水分的补充,当然要饮温水。也可每天适当喝点蜂蜜水,有滋润大肠以缓解便秘的效果。饮食上当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油炸食品、芥末、生姜、葱及酒等。
可适当多吃芝麻、核桃、萝卜、西红柿、百合、大枣、红薯、枸杞、银耳、蜂蜜、莲藕、梨等,起到不错的滋阴润燥、养肺润肠作用。
做法:莲子先煮片刻,再放入百合、大枣、银杏、大米,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粥稠时加入冰糖,稍做炖煮即可关火。
寒露节气往后,一场秋雨一场凉。随着天气转凉,应注意保暖。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能提醒肌体开始收敛阳气,对于冬之收藏阳气有利。
生活中我们发现,脚若受寒,就容易感冒。因此需要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可穿上保暖性能较好的鞋袜,切勿赤脚,以防“寒从足生”。
亦可用温水泡足至汗出,或用花椒或艾叶煮水泡脚更有良效,既可预防感冒又可健身鼓舞正气;睡前还可以用双手互搓两足心,各搓五百下,使足底发热,或可温灸涌泉穴。
寒露时节温度适宜,空气质量较高,正是从事室外运动的好时节,可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如快走、骑行、登高、打拳、跳操等。适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御寒冷及疾病的能力,有利于控制情绪起伏、气血和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