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协和讲堂 “救命神器”AED如何正确使用?协和医生手把手教你,9月25日发生在北京地铁的一男子猝死事件,再度引发公众对急救常识和公共场所急救措施配置的关注。有网友呼吁公共场所应普及“救命神器”AED设施;也有网友表示,配置了也不一定能正确使用。那么,被称为“救命神器”的AED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使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专家对此进行了详细讲解。
自动体外除颤器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于1979年问世,是一种简单、便携、易于操作的现场急救除颤设备,可自动分析特定心律失常,通过电击除颤,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稍加培训即可熟练使用,是医务人员乃至非医务人员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新式武器”。
一般在商场内、体育馆内、地铁站等公共场所会放置AED。可以通过直接打开手机地图输入“AED”,这样能搜到周围AED的位置,然后根据地图上显示的位置去找,可以提高效率。AED一般被放在红色或者绿色的盒子里。
及时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虽然可以部分维持心脑功能,但是很难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终止室颤最好的方法还是电除颤。如果能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进行早期 AED除颤,可使心脏骤停者的存活率提高到75%。每延迟除颤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在院外被抢救时使用了AED除颤的病人的存活率远远高于那些没有使用AED除颤的病人。研究显示,从心脏骤停发生到除颤的时间与存活率呈负相关,3分钟内除颤,有74%患者可存活,而3分钟后存活率降到49%。
需要用除颤器除颤的心律失常叫做室颤。室颤时,心脏没有有效的收缩,它的各个地方都在乱放电,心肌在乱抖。这时,使用外界较高能量的电流进行电击,心脏所有的电都静止了。大家知道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是最高的,它接着就会重整节律,使心脏重新恢复窦性心律,这就是除颤的原理。
电击后病人的表现:电影里演得那种特别邪乎,比如跳起来或弹起来,哪有那么大威力!这都是艺术化了的,电击后顶多会抽动一下。
二、按照仪器上的图示在患者胸部贴好电极片(右上方和左下方,这是心脏长轴的方向,电极片必须贴在皮肤上才能导电),接着连接好电极线。此时仪器会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判断患者的身体情况。
三、如果判断患者不需要除颤/电击,AED就不会充电工作;如果判断并语音提示需要除颤/电击,则会自动充电,充电完毕后,需要按下除颤/电击按钮。
五、AED 完成一次除颤/电击后,应立即继续心肺复苏,即按照30:2的比例,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也就是在除颤外的其他时间,应尽可能对患者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六、不要关闭AED电源,AED会每隔2分钟,自动进行语音提示:“请停止按压、再次分析心律等”,则按照AED的语音提示进行操作。如果说建议电击,它会自动充电,你就按下电击按钮,完成第二次除颤,就这样充电放电,周而复始,只要AED自动分析后,建议除颤/电击,就可以进行除颤/电击,没有上限次数的限制。
AED的操作步骤很多,其实一下子大家也记不住,在打开电源之后会有中文语音提示,严格按照提示进行操作就行。其实也可以分为两大步,第一步就是开机,第二步就是按照语音指令一步一步照做。它让你贴你就贴(电极片),它让你插你就插(连接线),它让你电你就电(除颤)。如果AED不建议除颤的时候,此时患者还没有自主呼吸的话,那我们就继续做心肺复苏,直到救护车的到来。
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场所,AED的普及率和配置率非常高,而我国的配置相比而言则逊色不少,目前在北京也就是在首都机场、大兴机场、个别旅游景区、学校、地铁站、医院等地方配备了AED,差距显而易见,加快我国城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的配置和推广使用势在必行。
心肺复苏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其实,心肺复苏和电击除颤的操作方法都很简单,这是每个人都能掌握也应该掌握的技能,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自己身边最亲的人就在你的面前发生这样的事情,而你却后悔自己没能帮他一把,别让这种后悔有发生的机会。希望大家不仅可以学会,而且在面对病人时可以勇敢地去做,只有大家勇敢地去做了,心跳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很多人都是因为错过了这个黄金4分钟而猝然离世的,也许你的勇敢施救就能挽救一个一个的生命和其背后的一个一个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