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占每年全球死亡的29%,为全球人群首位死因。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8年5月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高达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心衰450万。心血管疾病也是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为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拯救生命,冬季更需绷紧预防急性发作这根弦。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提高警惕,别让急性心肌梗死在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专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年之中冬季多发,一天之中早晨多发。冬季气温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同样,在清晨,由于生物钟效应,在刚睡醒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液中各种激素浓度上升,生理代谢活动增强,心脏负荷加大。上述变化,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一旦斑块破裂从血管壁脱落,就会阻塞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心肌缺血面积较大者可能引发猝死,错过抢救时机。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事实上,早在一百多年前,学者们就已观察到急性心梗的季节性和时辰性规律了。研究发现,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急性心梗发病与时辰有关,尤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更为明显。早晨7时至8时发病者,是5时至6时的2倍;8时至9时是5时至6时的3.1倍。这与美国学者报告约40%的急性心梗发生在上午这个“魔鬼时段”基本一致。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多数病人有突发性的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胸口上像压了块大石头喘不过气儿,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恐惧和濒死感一同袭来,休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也无法缓解。但是,并非所有病人都有这种体验,临床上有的急性心梗患者没有这些典型症状,而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牙痛、咽喉痛、关节痛等,还约有20%的急性心梗患者没有任何疼痛症状,临床上称为无痛性心梗。
典型发作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有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为非胸骨后或心前区的疼痛,而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该类症状不易引起人们重视,不去就医,或到非心血管内科就诊,导致病情贻误,发生危险,故应引起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警惕。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需注意马上停止一切活动,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激动,保持室内安静,以免刺激病人加重病情。立即含服硝酸甘油一片或速效救心丸 5-10 粒。若发现病人脉搏细弱,四肢冰冷,表情淡漠,可能发生休克,应轻轻将病人头部放低,足部抬高,以增加回心血量;如果病人出现喘憋,口吐大量泡沫样痰,以及过于肥胖的病人,禁止头低足高位,以免加重胸闷,可给病人取半卧位,减轻心脏负荷,让病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消心痛,阿司匹林等药物。同时急呼120送医。
急性心梗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包括高血脂、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俗称“啤酒肚”)、缺乏运动、膳食中缺乏蔬菜和水果、紧张焦虑、大量饮酒。尽管这些危险因素中有的也有家族遗传因素,但后天的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原因。这一类危险因素是可防可控的。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心血管发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饮酒过量,能量不平衡引起肥胖,摄入过多高胆固醇、饱和脂肪酸、盐,摄入钾、纤维素、蔬菜、水果、豆类和全谷类以及高蛋白不足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春节期间尤其要注意健康饮食,控制烟酒和油腻食物的摄入,还要注意合理运动。如果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就会大大减少急性心梗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