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立志是一个传统。新年来到,你可能立志要锻炼身体,要多读书,要学个新技能,或者说少发脾气,少看手机……一月初,你坚持着;到一月底,可能做得没那么好了;然后呢,就不了了之了。 美国心理学家Joseph Luciani做过一个研究:只有不到10%的人实现了他们的新年立志, 而80%的人都放弃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做下去呢?是意志力不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仔细看看自己的立志,大多数是要建立或改变一个习惯。什么是习惯?美国心理学杂志对习惯的定义是: “习惯是从过去重复经历里学得的固定思维,意愿,感情或行为”。你在做一个习惯动作的时候,你很可能对此没有意识,因为自动化就是一个固定习惯的最大特点。
根据Charles Duhigg的理论,一个习惯的形成,有三个部分:第一,信号;第二,行为,第三,奖赏。你的每一天,会发生很多事情,在哪里,哪个时间,情绪怎样,碰到哪些人,等等。这些都可能是个信号,来诱发你的反应,也就是行为。这个行为如果给你带来有形或无形的奖励,那么这个循环越来越强化,次数多了,人脑会把这个循环自动化,一见信号,马上就产生行为,都不用大脑去想的。这样大脑就腾出地儿来考虑其它重要的东西。你看,这样我们的脑子就多有效率呀。
所以说,习惯的养成,就是我们大脑为了提高效率,把开始用大脑皮层学的知识进行强化后转到非意识区,形成一个自动化的秩序。习惯,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每顿饭后抽支烟;可以是一醒来就去看手机,可以是一听别人有不同意见就来火气,等等。
以饭后抽烟为例:饭后是个信号;抽烟是个行为;奖赏是尼古丁带来精神放松,或是跟烟友聊天带来精神慰藉。以醒来看手机为例:睡醒是信号;看手机是行为,奖赏是有朋友问候,或看到新鲜事带来的对现有平庸生活的摆脱。以听别人不同意见就发火为例:别人提不同意见是信号;你发火是行为,避免被人否定的痛是奖赏。
Ray Dalio 在《Principles: Life and Work》一书里还提出了初级奖赏和高级奖赏的区别。比如说吃甜食,奖赏是口福满足,吃的时候觉得快乐,这是初级奖赏。但有人想吃甜食但是又不吃,因为他能够看得远一点——不吃甜食,你得不到口福满足的初级奖赏,但是你会得到保持身材、让自己更有吸引力的高级奖赏。有的人,就注重于高级奖赏;而有的人,总是一头栽进初级奖赏。
因为有奖赏在稳固这个习惯的循环,所以一个习惯听之任之会越来越得到强化。而且年纪越大,一个习惯被强化的时间越长,越难改。所以呀,越老越固执是有神经精神基础的。
新年立志,就是要改变一个习惯。改变习惯,就是要放弃习惯循环中的奖赏,这就是难点。当然,习惯还是可以打破的。如果你理解了这个习惯的循环体系,可能会帮助你利用它。
我们要改变的是中间一环——行为。那从前一环入手,就是要找到诱发行为的信号。比如说饭后吸烟这一行为,饭后这个时间点就是信号。如果要戒烟,要特别注意这个时间点是自己脆弱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间点尽量去干点别的让自己愉快的事情。也可以从行为的下一环入手,有意识转换不同的奖赏。首先,要搞清楚旧习惯的奖赏是什么。如果饭后吸烟的奖赏来自于尼古丁,你可以试试尼古丁口香糖;如果奖赏是和烟友聊天,你可以找另一群人聊天。
再以听别人不同意见就发火为例:避免被人否定的痛是奖赏,这是初级奖赏,如果你一直屈从于它,那最后对你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是不利的。看到这一点,你就要想想怎样超越初级奖赏而去注目高级奖赏,这就需要更复杂的训练。比如说,学习心理学知识,认识到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每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不同意见并不一定是对你的威胁;如果能客观听取别人不同但中肯的意见,最后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好的关系,那么这种更高级的奖赏就有更深远的意义。
意识到自己的一个习惯要改变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分析出这个习惯循环中的的三要素来制定计划,第三是要给予时间。一个习惯的养成是经过一定时间的,废除一个习惯也是要时间的。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黄维仁博士认为改变一个习惯需要七七四十九天。Ray Dalio认为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从固执型思维到开放型思维至少需要18个月。这还是一个人有意识有计划地去改变,而且还会有进三步退一步的曲折。如果没意识没计划,那就像大多数人的新年立志一样,可能坚持不了一个月。
想想我们的人脑真神奇呀——它不仅控制了我们的所有生理行为,而且我们的情感、思维、创造力,也都是它来控制的。我们的脑子里,一方面还有丛林社会里捕食留下的基因记忆,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不断学习。我们不仅有意识,还有潜意识。潜意识可以让我们在一个旧习惯里固步自封,但是直觉,灵感,又通常来源于潜意识。这个潜意识,可以说是我们的宝藏。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是在研究大脑皮层有意识的层次上模仿大脑,而更深层次的东西,那些让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情感和潜意识,是人工智能不能模拟的。
新年到了,祝大家新年快乐!如果你有新年立志,我要给你鼓励。如果新年立志不能坚持,不要沮丧,那是人之常情。下一年,可以再试。
医学博士,1999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2002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营养学硕士。现为美国宾州大学兰卡斯特总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其它腺体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