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酷的冬天,对全身的每一个器官来说都是考验。许多慢性疾病也易在冬天高发,若不重视,甚至会危及生命。
剑桥大学医学遗传学教授约翰•托德说,不仅心脏病在冬天的几个月里会加重,新发1型糖尿病的数字在1月也会有所升高。
2012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甚至显示,“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会在1月升至高点,在夏季降至最低点。而“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正是引发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
而冬季气温又比较低,特别是遇到大风降温天气,寒冷会刺激人体血管收缩,从而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室外温度每降低 1 摄氏度,人体收缩压约升高 0.19 毫米汞柱,舒张压约升高 0.12 毫米汞柱。
冬季人体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会引起血压升高,促进血栓形成,是中风的高发季节,且中风常起病急骤,危害极为严重。
天气转凉,呼吸道的保护能力下降,干冷的空气,以及粉尘,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老慢支、慢阻肺等疾病的病情。
数据显示,跌倒是造成 65 岁以上老人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其危险性甚至不亚于中风、心梗等疾病。
冬季老年人常犯“老寒腿”,“老寒腿”即随着气温下降而发作或加重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我们会感觉到疼痛、酸胀、无力等等,在寒冷、潮湿、天气变冷的秋冬季里,这种不适和血管收缩有关。
进入数九寒天后,中老年人如果起床过快过猛,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且冬天是此病高发季节。建议大家尤其是中老年人起床应分几步进行:
醒来时先不要急于坐起,人躺着时血液循环较慢,黏稠度也高,不妨赖床几分钟,让身体从睡眠到苏醒有个反应。
建议运动前的热身活动在 5 分钟左右,但冬季由于气温低,肌肉收缩性差,所以应适当延长到 10~15 分钟。
可以练习太极拳和柔力球,天气过冷时可以在室内快走或者原地慢跑。运动时若出现头晕、头部发紧、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停止。
建议大家吃饭的速度一定要慢,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如果刚从外面回来,不要马上吃饭,可以先喝点温水,过 10~15 分钟后再进餐。
老年人体弱,大部分都患有一些慢性疾病,语速太快,很容易使老人情绪变得激动和紧张,促使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管收缩,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心脏病等的复发。
冬季排便用力是大忌。当人屏气排便时,各个器官的肌肉都在用力收缩,腹部肌肉也一样,这就导致腹压增高,使心脏排血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和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或严重心律失常引发的猝死。
建议大家排便时不要太使劲,排不出来不应勉强。排尿也要尽量缓慢,不可用力过快过猛,直立位或蹲起时,要手扶支撑物。
排便不畅的人群平时应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多运动,以保持大便通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缓泻药物。
蹲位排便虽然更顺畅,但其相对于坐位排便所用的腹压更大,危险性也相对要大一些,建议老年人最好选择坐便方式。
记得发给身边的朋友看看哦!避免五大问题,让我们平稳度过冬天,坚持对的养生方法来年身体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