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对很多中国家长来说并不陌生。但肺炎球菌性疾病到底是什么、对孩子有多危险?很多家长尤其是新手爸妈并不了解。
在没有听诊器和X线检查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通过数呼吸和观察胸凹陷,来初步判断孩子有没有得肺炎。
*数呼吸:让孩子平卧,在没有哭闹和体温相对正常的情况下,家长站在孩子侧面,平视他的胸部,来计数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胸凹陷:让孩子平卧或半坐位,解开他的上衣,在孩子没有哭闹和体温相对正常的情况下,观察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还有肋间隙,它们在正常的时候不会随着呼吸有任何变化,但是肺炎的时候,呼吸费力的时候,这些位置,就会随着呼吸出现凹陷。病情越重越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发热不是小儿肺炎的必备症状,临床上有些肺炎是不发热的,只以咳嗽、痰壅为主要表现。
肺炎球菌又称肺炎链球菌,一般“定居”在人的鼻咽部,经由呼吸道飞沫传播,不易引起注意,由于其传播形式隐匿,常被家长忽略。
然而,肺炎球菌不光会引起肺炎,严重的还会引起脑膜炎、菌血症性肺炎、菌血症等严重的侵袭性疾病,是一个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婴幼儿“健康杀手”。
预防:由于细菌本身发生了变化,已经对大部分的青霉素和部分头孢霉素产生了耐药性。因此,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是,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
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A型的危害是最大的,两岁以下的婴儿常常合并肺炎和心肌炎。
❖一方面流感病毒能损伤呼吸道上皮层,使肺炎球菌更容易“定居”,同时病毒导致的其他病理变化也有利于肺炎球菌致病;
❖另一方面,肺炎球菌也能增强流感病毒的致病力。我国《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共识(2015年版)》明确指出,流感病毒合并细菌感染会增加流感病死率。
预防:对于免疫力处于较低水平的6个月到2岁左右的宝宝而言,更需要警惕流感和肺炎球菌的双重夹击。
在家庭、幼儿园、学校有聚集发病的现象。和其它肺炎比较,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高热不退、咳嗽相当剧烈、咳到吐,影响睡觉和休息。
由于病原的特殊性,是需要红霉素、阿奇霉素来治疗。有些重症患者会有后遗症,部分患者肺部的病变不能完全恢复。
(3)要经常为患儿翻身,变换体位。或每日两次替患儿拍背,每次10分钟左右,使肺内痰液松动,利于排出。
(5)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4小时一次,发热超过38.5℃以上应立即给予物理降温或退烧药。喂药一般采取在餐前半小时为宜。
儿童的呼吸道异物很常见,危害很大,提醒家长要特别注意防范。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可以考虑免疫调节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