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发病24至48小时内会出现下肢肿痛、溃烂、休克等,常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如不及时正确抢救,70%以上的患者会因
日前,经温医大附一院专家现场会诊、异地医疗协助、转诊后急诊科、烧伤科、骨科等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台州一名严重的创伤弧菌感染脓毒症患者,并将于近期康复出院。
事件回顾:9月10日下午,温医大附一院副院长、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卢中秋教授接到台州某医院急诊科的求助电话,得知当地一名创伤弧菌感染患者出现严重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生命危在旦夕。
卢中秋教授第一时间会同烧伤科副主任卢才教连夜赶往台州指导协助抢救病人。当时,患者已神志不清,大剂量升压药仍难维持血压,病情极其危重。卢中秋明白必须抓住最佳救治时间,并迅速给出了抢救方案,卢才教也在床旁快速处理了感染创面,患者血压回升。随后几天,两位专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提供医疗协助与指导,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但由于患者左下肢病损太严重,遂转温医大附一院进一步治疗。
急诊科副主任洪广亮立即协调床位,入住EICU综合治疗。医院组织急诊科、烧伤科和骨科等多学科专家讨论,由骨科主任陈雷、烧伤科副主任卢才教共同为患者完成急诊截肢手术,术后经过一个半月的反复清创、植皮,最终修复了创面,目前患者已在烧伤科康复等待出院。
创伤弧菌为革兰阴性弧菌。嗜温、嗜盐、嗜碱,自然生长在温暖海水中,水表平均温度20摄氏度左右容易生长,常寄生在贝壳类的海洋生物中 (如牡蛎,蚌等)。3~11月份是创伤弧菌最佳生长繁殖季节。
携带在海产品中的创伤弧菌在室温下可以大量繁殖,处置不当时或生吃带有毒性创伤弧菌菌株的食物可引发创伤弧菌脓毒症,该病多发于5月~11月间,夏季是高发期。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急诊中心主任卢中秋表示,感染创伤弧菌的患者一般都有基础疾病,易感人群有:
如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地中海型贫血、慢性肾衰竭、淋巴瘤和器官移植后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同样是高危人群。
如果伤口接触到海水、贝壳或鱼类,感染多半很轻微,但在高风险的族群中,极容易感染到此弧菌。一般来说此类弧菌感染可快速传播,并导致严重肌炎和肌膜炎引发的重度坏疽。此外,易出现高热、畏寒,随后出现肢体剧烈疼痛、肿胀、局部红斑、淤斑坏死和(或)大疱性皮肤损害及蜂窝织炎等症状。双下肢尤其是足背部、小腿是感染损害最常见的部位。
若是从吃入的食物中感染海洋弧菌,潜伏期为12小时至4天,会发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发热或是打寒战,然后是下肢皮肤感觉疼痛,接着就是肿胀、红斑、水泡的发生和溃烂,最严重的状况是休克,甚至是死亡。若是从伤口侵入的话,在12小时之内,皮肤开始发生红、肿和水泡现象,最后成为坏死性筋膜炎。处理方式是尽早诊断后迅速将病变肢体切开、减张、清创,特别严重需要截肢。
专家提醒:创伤弧菌遇60摄氏度以上高温即可杀灭,为避免感染,建议水产品煮熟食用,尤其是甲壳类(虾蟹等)、贝壳类。
高危人群若发现皮肤上有创口,在这之前又接触过海产品,一定要注意创口的变化。千万不可以为创口小不在意,而贻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发现创口附近皮肤出现肿胀、红斑、疼痛,或出现发烧等现象,一定要立即去综合性医院及时治疗。
据悉,卢中秋教授带领团队协同烧伤科副主任卢才教围绕该病研究20余年,2008年制定了我国《创伤弧菌脓毒症诊疗方案(草案)》,并于2018年完成修订《创伤弧菌脓毒症诊疗方案(2018)》,规范了创伤弧菌脓毒症及肢体感染严重脓毒症的临床救治,使得病患死亡率下降至30%左右,宁波、台州、福建、上海等患者慕名前来治疗,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